圈划明确:
(1)借用佛家语说明零的原型(2) 用“雁翅排开”“众星捧月”比喻数轴、复平面
(3)用诗来表现圆周率、零的特点
二、援例探究:聚焦《圆周率》和《零赞》两诗,感受数学之美是如何用诗诠释的?
明确:《圆周率》化用前人诗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可谓妙合无垠;
明确:以中秋明月喻零,皆为圆形,得其形似;又因零“成十倍地赐予别人”,而月亮把光芒洒向大地,得其神似,可谓形神兼备。(自圆其说即可)
三、深入思索:抽象甚至是枯燥的数字在作者笔下为什么会成为形象而美丽的抒情对象?
提示:(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思考讨论)
⑴、数学符号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能发现许多数字的原型。而生活本身就是美的,生活的美决定了数学的美。(客观)
⑵、热爱能发现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正因为作者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才会去发现并感受常人难以认识到的美。⑶、科学家本身较高的文化修养使之能以一种文化的眼光去领悟科学,从而产生丰富而浪漫的想象。(主观)
学生
阅读圈划
概括说明
学生自读两诗,并从诗之美与数之美相结合的角度进行鉴赏。
讨论
交流
深入文本,品读语言。感受作者如何把常人眼里枯燥乏味的数学写得如此魅力无限?并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进行鉴赏和归纳。
通过诗歌鉴赏的方式感悟和品味诗,既是温故知新,又是对数字之美的再认识。
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传递出的观点,懂得文学修养、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相通之处。
四、拓展与应用
1、介绍关于圆周率的一首打油诗,了解数字与文学间的相通之处。
2、回顾《爱因斯坦和艺术世界》一文,思考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素养。
3、科学家们能把数表现出如此的魅力,今天我们也要尝试来发现并表现这样的美,选择一个数或一个数学符号,写一首小诗。
聆听
讨论
交流
侧重于对主旨的再认识,通过实践来感受数学之美,文学之美,生活之美。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邓稼先》—杨振宁。
2.鉴赏《指数的威力》等文章。
3、做好关于科学家的摘录卡。 教师讲述作业设置的目的 感受文字的美和科学的美,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科学素养。
【补充资料(一)】
作者沈致远简介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年。1980年应邀赴美,先在大学任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中心研究院担任杜邦院士(dupont fellow),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研究。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业余爱好:思考、阅读、写作、艺术、诗词、书法、园艺、摄影、旅游。
【补充资料(二)】诗作赏析
≈(约等于)
你是一泓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