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分岔的花园》课文解读
2020-03-23“将来已经是眼前的事实,”我说,“不过我是您的朋友。我能再看看那封信吗?”[这句话是针对“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我可以成为您的敌人”而说的。]
艾伯特站起身。他身材高大,打开了那个高高柜子的抽屉;有几秒钟工夫,他背朝着我。我已经握好手枪。我特别小心地扣下扳机:艾伯特当即倒了下去,哼都没有哼一声。我肯定他是立刻丧命的,是猝死。
其余的事情微不足道,仿佛一场梦。马登闯了进来,逮捕了我。我被判绞刑。我很糟糕地取得了胜利:[说“糟糕”,是因为我不得不杀掉了一个无辜的人,自己也被捕;说“胜利”,是因为我最终把消息传了出去,向瞧不起我的头头证明一个黄种人能够拯救他的军队。]我把那个应该攻击的城市的保密名字通知了柏林。昨天他们进行轰炸,我是在报上看到的。报上还有一条消息说著名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被一个名叫余准的陌生人暗杀身死,暗杀动机不明,给英国出了一个谜。柏林的头头破了这个谜。他知道在战火纷飞的时候我难以通报那个叫艾伯特的城市的名称,除了杀掉一个叫那名字的人之外,找不出别的办法。他不知道(谁都不可能知道)我的无限悔恨和厌倦。[这种悔恨之无限来自于我对时间结点某个事情走向的不可逆转性的无奈;产生于对此事件的必然性之表征出来的游戏般的偶然性之厌倦。一切的一切发生在时间的分岔口上,因为不可知晓的必然性而导致人心的荒诞之感——世界的茫然、深不可测使我们感到存在之虚无性;此种虚无的必然性则让我们更加体会到存在不过是一种荒唐。]
这是小说的第二部分,可以称为“哲学”部分。
斯蒂芬•艾伯特是一个中国通,对《红楼梦》有着精深的研究,在天津做过传教士。当间谍突然出现在他的花园中时,他并不知道造访者的隐秘意图,他们于是开始了交谈。小说的故事到这里突然陷入了停顿。这个停顿显示出了作者良好的文体意识以及叙述上的分寸感。马登虽然像影子一样跟随着这个间谍,但他要立刻找到后者,需要一段时间,因此这个停顿在情节安排上是合理的;其次,从阅读效果上来看,读者由于被紧张的故事所牵挂,他们在没有彻底弄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前,保持着足够的耐心,因此,这个停顿为博尔赫斯正面阐述自己的哲学主张提供了保证。这个部分在小说中几乎占据了60%的篇幅,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叙事的重心所在。当然,这部分内容是通过间谍与艾伯特两人之间的对话来完成的。他们从《红楼梦》谈到迷宫,从一个名叫彭 的云南总督谈到花园里的分岔的小径,所有这些事物都指向一个核心,那是一个谜语的谜底,是“时间”。
故事中的这两个部分是可以彼此印证,互相说明的:“故事”为“哲学”提供了实例,而“哲学”表述则赋予了“故事”以更广泛的意义。而实际上,我们可以说“哲学”是“故事”的一个部分,反过来说也同样成立,通过艾伯特的死,两个部分融为一体。
形象概要
小径分岔的花园——象征时间,是宇宙的不完整、然而绝非虚假的形象,神秘而虚幻。
写作特色
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是博尔赫斯小说的最显著而重要的特色。在博尔赫斯眼中,“梦幻”与“现实”并非是两个世界,他的文字将这两者糅合在一起。无限、永恒、有与无、是与非、真与幻,往往构成他小说的情节,形成扑朔迷离而神秘奇幻的艺术效果。在他的《小径分岔的花园》中幻想、象征、反讽,孤独而游刃有余地穿梭于现实与幻想世界,凝视生命的裂变,直逼灵魂的虚无。墨西哥诗人帕斯把博尔赫斯比喻为弯弓搭箭、瞄准“传统”这块靶子的射手,是很有见地的。博尔赫斯那不断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文学创新意识是独一无二的。他打破传统小说那种依靠因果、性格刻画、平铺直叙地记事等模式,开辟了新的叙事方式。他的文体干净、利落,文笔像“数学一样简洁”,构思新颖、独特,结构巧妙,想象瑰丽、奇异,能够将“朴素”与“奇崛”两者合而为一,用最少的言辞表达最多的意念。他的创作对拉丁美洲20世纪文学的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的繁荣与他的贡献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