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2020-02-24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昂扬激越,声情并茂。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回想起过去的事情,未免感叹今天的我——年老了,已经白了的胡子,不能再被春风染成黑色了。]
    年纪老大,青壮时期一去不复返了,喟叹一生的宏愿再也没有实现的机会了。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自己的平戎方略不被当局采纳,只有归耕田园,向乡邻学种树。万字平戎策:指《美芹十论》《九议》等关于抵抗金兵、收复中原的论著。]
    理想成空,壮志未酬,满腹经纶而无所施用。这些说明作者不仅有雄心壮志,而且有经邦治国的才能,有把握时代的宏图大略。可是这样卓越的人才,竟然长期闲置不用,何等憾恨!
    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登上郁孤台,看到台下的江水,觉得那奔腾的江水,不知道有多少逃难百姓的泪水!]
    词人身临隆佑太后被追之地,联想到当时南宋的命运危在旦夕。想到金侵略者的滔天罪行,想到国耻未雪,悲愤填胸。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站在郁孤台上,向西北方向望去,想望见京城汴,可叹的是,数不清的大山遮住了视线。]
    面对眼下所见证的悲惨史实,想到当前南宋朝廷的政治现实,凝望汴京,追思北宋,怀念中原故土,一个“望”字饱含着多少爱国之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但是,青出却遮不住有“行人泪”的江水,它冲破大山的阻挡,向东奔流。]
    清江的这一段的流向,不是向东,而是向北。但是词人知道,这江水终究是要东流入海的,这“无数山”只能在此暂时改变它的流向。驱逐金侵略者,收复中原,雪洗国耻,当前是困难重重。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爱国者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在郁孤台上一直站到黄昏,心里正为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愁闷,想不到从附近的深山里却传来了鹧鸪的凄凉的叫声,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沉痛。]
    鹧鸪声声,其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耶?抑勾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实难作一实指。结尾两句写朝廷一味妥协,久未光复中原,作者心中满怀愁苦,表现得极其悲凉。
结构巧解
    《青玉案•元夕》
    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词人却置意于观灯之夜,久望意中人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
 
    《鹧鸪天》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入写他为国家收复失地的愿望落空,从而发出无限感慨。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的感情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