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体把握
1.理清本文思路,概括文章脉络结构。
点读 文章首先以蚂蚁为例表达了鲜明的观点: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然后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虽然主宰了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结尾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个人的一些发明创造必须融入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具体概括为:
2.本文都写了哪些“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点读 文中写了蚂蚁、蜜蜂、黏菌、鱼类、鸟类等生物在集体行动中形成的“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相似之处主要有:一、都过群居生活,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共同活动;二、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细胞样的成分;三、当他们群体变大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二、细部探微
3.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点拨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4.本文作者认为“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但他又倡导合作,对此你如何理解?
点拨 作者指出,我们人类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初几个阶段是要独立钻研,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这样,大家普遍感兴趣的知识,从一个研究者传递给另一个研究者,可见一篇典型的科学论文总是认为自己不过是一条大锯上的又一个锯齿——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却是一个更大项目的一个分子。这种技术,这种使得许许多多以微薄的贡献进入人类知识库的技术,乃是17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秘密所在,因为它获得了一种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发出的共同的、集体的力量。我们今后需要的正是这种合作交流。
5.自然科学论文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就达不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因为大众读者是不喜欢艰深晦涩的文章的。本文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文笔、幽默的语言,令人叹服。请结合具体的语境,说说下列语句的幽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