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通用2篇)
《辛弃疾词三首》 篇1
辛弃疾
第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lì 赢yíng 蓦mò 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星如雨:形容满天的烟花。]
作者把灯彩写成“火树”,把烟火喻为“星雨”。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精美的彩灯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凤箫:箫的美称。]
这四句写人们欢度良宵的种种活动。词中没有直接描写人物,而是通过车马、道路、乐声和舞灯等等画面,烘托出游人繁盛、气氛热烈、场景壮观。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这两句用特写镜头描绘一群妇女结伴上街观灯的生动情景。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倾城欢庆元宵的补叙,作为两片之间的过渡,也是为下文作铺垫。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蓦然:忽然。阑珊:稀疏,零落。]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
第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 炙zhì 霹雳pīlì 赢yíng 蓦mò 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 麾下 的卢 霹雳 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之一.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在古代诗词鉴赏中应做到对所评论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二 学习“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
三 引导学生透过“情景交融”的现象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
教学设想
一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学生对四首词的写作背景和这篇评论的写作目的不易理解,因此在向学生布置自读预习前,一方面要介绍一些有关的资料,一方面要提示学生阅读时要反复对照四首词和评论文章。
二 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的“情景交融”的文学现象和“知人论事”的评析方法均不难理解,但是,对其涉及到的一些较高深的理论问题,可采用深入浅教的方法,使学生止于了解,用于实践即可,达到能运用所学对一些浅易古代诗词做简略评述即可。
三 安排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 课文,简介四首词的作者及四首词的特点,简介课文作者,反复诵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学习课文1、2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 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现代中国人应当珍视、继承、发展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我们学习过的语文课中也有不少古代诗词,大家也可能自学过一些古代诗词。有哪一位同学把自认为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朗诵一首。(学生纷纷朗诵,然后教师挑选二首简短的书写在黑板上)请大家把这二首诗(或词)的突出优点评说一下。(可分思想感情、艺术特点,列出一、二条)小结:这二首诗(或词)的最突出之处,就表现在有深刻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上。看来评价古代诗词是离不开这两点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板书课题)就是评价和分析古代诗词的一篇典范性的评论文。(板书“评论文”)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之二.
教学目的:
一 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 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练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 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设想:
一 学习这篇文章在要在细枝末节上下功夫,应着重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课前预习上下功夫,使学生先通读全课,领会主要意思后,抓住课文中的一个问题,结合原词中的一首(或一些语句)自己进行评析。用作者的理论、观点,谈自己的看法(或者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通过这种活动锻练学生,提高其鉴赏力和辨析能力。
二 安排一教时。
教学要点:
简介课文作者,导入 课文,展开讨论,根据讨论情况得出结论,(对暂不能取得一致见解的问题,留下共识即可)。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 课文:
对于课文的内容同学们已经自己在课前反复阅读过了,但是可能由于大家手头缺乏必要的资料,对作者了解还不够多。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以利了解。
朱光潜先生(1897—1986)是一位把毕生精力用于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尤其是朱先生后期的一些论著,如《美学拾穗集》、《谈美书简》、《艺文杂谈》等,是其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闪射着朱先生美学思想光芒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观点在第一段中照示的非常清楚。经过学习虽然我们可能没全面领会其深刻含义,但是运用其基本观点,解决我们对古诗词鉴赏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应当是可行的。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谈一下。
《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示例三.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领会情节的典型性对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有着决定性作用。
(二)使学生理解语言精炼是古诗词精髓所在。
(三)增强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段落是如何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2~3段)分析了白居易的两首词。
第三部分(第4~5段)分析了辛弃疾的两首词。
第四部分(第6~7段)总结了全文。
(二)这篇评论从哪些方面入手来分析这四首词的?这些方面之间有何关系?
分析:这篇文章是从典型的情节和精炼的语言两方面入手来分析和评论的。因为这四首词都“选择了典型的情节来烘托出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而这种典型的情节又是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达的,两者共同作用,创设意境,表现主旨。 (三)本文所说的典型情节是指什么?它和小说中的典型情节有何不同?
分析:一般说来,情节是指叙事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而衍生的一系列的生活事件,如小说中的典型情节就是指事情的经过和结局,但是抒情性的诗歌中一般没有这种情节。本文中的“情节”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意象或意象组合。文中又称之为“素材”、“形象”。所谓典型情节,也就是典型的意象或意象组合。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感色彩的物象(事物本身的形象),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是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界交相融渗,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统一体。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而意象则是构成这一建筑的砖石。因此在这篇评论中,作者强调的是,每首词都能够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构成典型的意境,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中,表现诗人的感情、意趣。比如在评论白居易的第一首词时,作者抓住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红胜火”的“江花”(江边的桃花)、“如蓝”的江水等意象的分析,指出这首词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整个画面(意境)就活现在眼前了,可谓抓住了诗歌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