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三首 课文解读
2020-02-24《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抒发词人渴望恢复中原的壮志未酬的苦闷。
写作特色
《青玉案•元夕》
托寓手法
词中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别有所求的志向。如果要揭示其中的政治含义的话,那就是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此词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鹧鸪天》
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亦以英雄许人。毕其终身,并没有真正放弃对功名事业的进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民族作出大贡献的追求。在此词下片的悒郁的感喟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人格在闪亮。悲剧的时代只能产生英雄的悲剧。辛弃疾的悲剧人生是时代造成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此词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词以眼前景道心中事。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中事则包括家国之悲、今昔之感、壮志难酬之叹等等。用以象征的意象,有的是单一明确,有的是概括笼统,因而所托寓的意思也是有的可以明指,有的不便一一坐实(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去联想发挥,不必一一坐实)。以清江之水起兴,用江水比喻“行人泪”,既形象,又语带夸张。这是明确的。而那可怜的使得“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无数山”,喻意就比较笼统,不是指某个单一的具体事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构成一个意象,托意是一种理念。结拍的两句,通过创造一种氛围来进行比兴,也是有一定的朦胧性。
2.比兴手法的运用
这首词开篇用了比兴手法。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由此起兴。”辛弃疾登上郁孤台,回想四十七年前金兵长驱直入江南、江西腹地,南宋几乎灭亡之事,从奔腾的清江之水,想到了当年隆佑太后一行匆匆逃窜的踪影以及因家国破乱而洒下的痛楚之泪。由水及泪,意象转换极为自然。开篇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
主旨探究
对这三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青玉案•元夕》
上片渲染一片热闹景况,下片烘云托月地推出一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鹧鸪天》
通过回忆起少年时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诩,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但却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