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层对比,环环相扣,对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批驳,如抽丝剥茧,切中肯綮,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
审美鉴赏
逻辑严密 富有气势
中国古代的散文,不以议论见长。如孟子、荀子在他们的议论文章中多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帮助说理。相比之下韩愈的这篇论说文却在逻辑思维方面大大超过了前人。
(一)层层衔接紧凑,论证逻辑严密
文章论证严密,层层衔接,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文章开头第一段,先正面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接着第二段,就联系到当时的社会实际,连用三层笔墨,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最后第三段,又从正面做结论,举出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目的也在加强结论的说服力量。整篇文章从虚到实,正反结合,有破有立。文章谈理论,却不是空发议论;举事实,也不是罗列现象。因此文章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
(二)排偶富有气势,语言错综多变
这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也极具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使得文章写得非常有气势。排偶的句式是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句式接连在一起来表达。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排偶句式,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韵之美。二、语言运用上错综多变。例如第二段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种句式奇突而不一般化,如果我们把它改写为直叙句:“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显然就变得比较平淡而没有原来那样有力了。再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里直接采用士大夫们对话的口吻来写,不仅表明了士大夫们对从师计较年龄地位的错误态度,而且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神情。文章直接引用他们的原话以后,紧接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句,便立刻改用作者对士大夫们进行评述的口吻来写,使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针锋相对。这也是本文运用语言善于错综变化的很好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学海拾贝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就是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改变的现象。它可能是因为当时词语不够丰富,也可能是因为修辞的需要。掌握词语的活用对学好文言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对很多同学来说,似乎是一团乱麻。
如何学习和掌握词类活用呢?
首先,要了解活用的常见类型。主要有四种:(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作动词;(4)名词用作状语。另外还有一些不常见的,如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动词的为动用法等也要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