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集锦(精选14篇)
师说教案集锦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师说教案优秀(精选13篇)
师说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教案(通用12篇)
《师说》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聃dān(用于人名,崐老聃) 贻yí(赠送)
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崐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崐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崐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崐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崐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崐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崐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崐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崐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崐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崐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师说教案(精选13篇)
师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师说教案(精选17篇)
师说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教案’
2、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实词;学习"之、其"两个虚词;;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德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结合第二段,学习正反对比、有破有立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
一、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优秀教案(通用14篇)
师说优秀教案 篇1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