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政道博士》学案
2019-08-20XX年5月作品完成后,立即运到北京参加“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5月25日,李政道赶到北京,迫不及待地赶到展品陈列地。他一眼看到作品,激动得拉住张美芳,连夸“神品”。在灯光下,绣品浑身闪烁着自然而奇妙的光泽,动感十足,真实地表达出重核子撞击一刹那空间与时间的延续。李政道与著名画家吴冠中为作品取名为《问君家何处,来自混沌初》。李政道还不住赞叹说,科学家和艺术家之间,是能够很好沟通的。
在论坛上,李政道表示:中国文艺都是基于线条的,苏绣一根线,可以用来表达有高度的空间。同时,文化必须不断出新。苏绣如果创新,“能生万象”。
⑷宇称不守恒
用科学家的话说,宇称是内禀宇称的简称。它是表征粒子或粒子组成的系统在空间反射下变换性质的物理量。在空间反射变换下,粒子的场量只改变一个相因子,这相因子就称为该粒子的宇称。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宇称就是粒子照镜子时,镜子里的影像。以前人们根据物理界公认的对称性认为,宇称一定是守恒的。这就像有正电子,就一定有负电子一样。杨振宁教授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并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对称性反映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而对称性的破坏才使得它们显示出各自的特性。如同建筑和图案一样,只有对称而没有它的破坏,看上去虽然很规则,但同时显得单调和呆板。只有基本上对称而又不完全对称才构成美的建筑和图案。大自然正是这样的建筑师。当大自然构造像dna这样的大分子时,总是遵循复制的原则,将分子按照对称的螺旋结构联接在一起,而构成螺旋形结构的空间排列是全同的。但是在复制过程中,对精确对称性的细微的偏离就会在大分子单位的排列次序上产生新的可能性,从而使得那些更便于复制的样式更快地发展,形成了发育的过程。因此,对称性的破坏是事物不断发展进化,变得丰富多彩的原因。
【名师引领探索】
李政道与华君武
华老寄给我的众多画稿中,有一幅是反映他与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的友谊,就是由李政道出题目、华君武作画的《单行苦奔遇阻力,双结生翅成超导》。
说起这幅漫画,其中有一段故事:
由李政道主编的《科学与艺术》画册,众多作品都是他与画家们分别交流、切磋后创作出来的。李政道请华老为“超导”作画前,先向华老介绍了超导的原理:当两个电子在低温状态下结合在一起组成“库珀对”时,就能实现超导,而单独的电子则被束缚和困扰。李政道先打了个草稿,给华老参考:下面是碳60晶体,上面画一些小孩,一个画面是一个小孩沿着晶体表现往上爬,但爬不上,李政道无法表现其痛苦的神态;另一画面是两个小孩双手相携,便能跳得很高。华老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考虑,认为立体的结晶体不美观,建议改为片状的。李政道表示赞同。华老画出的碳60是连着一片,像云一样。华老又问,要使两个小孩跑得快一些,能不能让他们插上翅膀?李政道说,可以。最后,华老的作品中成双成对的小孩都插上了翅膀,而且都笑眯眯的,显得很轻松、很愉快,画面相当生动。后来,片状的碳60晶体研制成功,是中科院物理所的成果。李政道说,华君武的想象力比物理学家还超前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