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李政道博士》学案
2019-08-20追询既不是引导,也不是提出新的问题,而是对已谈过问题中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再次询问,使问题的回答更具体、更准确、更完整。一般来说,当发现被访问者的回答有虚假的时候、前后矛盾的时候、含混不清的时候、过于笼统的时候、残缺不全的时候,就需要追询。追询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正面追询、侧面追询、系统追询、补充追询、重复追询、“激将法”追询等。对问题的追询要作到适时与适度。适时是指要把握好追问的时机,以不妨碍访谈的顺利进行为原则;适度是指要掌握好追问的分寸,以不伤害被访问者的感情为原则。
⑵问题内容探究
①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②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③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④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⑤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⑥通过概括上述八个问题,或者从访谈内容中能够体味到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吗?
明确:虚怀若谷 淡泊名利 热爱祖国 献身科学 努力工作 博而专 具有分析能力 勇于创新 从不满足
⑶作者在采访李博士时,看到大会议室里的挂在墙上的一幅色彩斑斓的双面绣,为采访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气氛。说到这幅双色绣,还有一段佳话呢。
XX年6月,李政道应邀到故乡苏州访问。一直致力于用艺术表达科学内容的李政道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眼睛一亮。他以科学家的眼光,看到了苏绣表达时空的优势。
XX年,从苏州回到美国后,李政道到长岛用超级对撞机进行了一项模拟宇宙大爆炸开始的重要实验:在强大的电流下,使重核子在加速器中对撞并互相穿透,以激发真空状态。仪器拍下了对撞一瞬间的画面,对撞产生的介子和重离子,在真空中爆发出发射状线条,密密麻麻,绚丽多彩。
拿着这张照片,李政道立刻想到了苏绣。当年10月,李政道来到上海约见时任苏州刺绣研究所副所长的张美芳。问她能否制成苏绣。李政道的这张实验照片,每条线条的色彩、粗细、辐射方向、表现力度都不相同,同时又极富色彩,加上照片底色似黑非黑,呈现半透明的朦胧感。张美芳感到传统苏绣的用料无法再现。压力下,刺绣研究所开始寻找合适的丝线。最后与苏州科委合作,制作了一种“三叶异形丝”。这种丝线的截面是三角形,能够自然地反射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