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
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
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
五、反思总结
总结全文主题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
当堂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惬意(qiè) 翘首(qiào) 绮窗(qǐ) 方兴未艾(ài)
b.扁舟(piān) 酗酒(xù) 濡染(rú) 含情脉脉(mài)
c.铩羽(shà) 低徊(huí) 慰藉(jí) 休戚相关(qī)
d.戕害(qiāng) 欷歔(xū) 饿殍(piǎo) 毛骨悚然(sǒng)
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花纹 缠绵 凝聚 良辰美景
b.惦念 逗弄 静谧 情不自矜
c.浪荡 稚弱 恬淡 开宗明意
d.潦倒 骄饰 搭讪 功亏一篑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新休假制度和XX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拉动了正方兴未艾的青岛市郊旅游。
b.cctv—1黄金剧场开年大戏《走西口》虽然播完了很长时间,但是剧中的主人公田青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c.易建联严肃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