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教学设计
2019-04-123.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节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学生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裨将(pí) 垓下(ɡāi) 掎角(jǐ)
长史(zhǎnɡ) 文几(jī) 流涕(tì)
什物(shí) 熟谙(ān) 辎重(zī)
鼓噪(zào) 曹睿(ruì) 咽喉(yān)
比及归寨,早被魏兵占了 等到
今幼常得罪 获罪
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 或者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 妥当,稳妥
2.叫一名学生简单复述情节后师生共同梳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守街亭——马谡请缨
②失街亭——马谡拒谏
③斩马谡——孔明挥泪
四、具体研习
1.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马谡其人的?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马谡请缨,安营扎寨的情节,仔细品读。师生共同分析马谡的言行。
明确:失街亭,马谡应负主要责任。作者在描述中对其所犯的严重错误和他犯错误的根源作了严峻的揭露和批判。
诸葛亮在分析完敌情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还没说完,马谡便自告奋勇请求守御街亭。当诸葛亮告以利害时,他却表现出“岂一街亭不能守耶”的满不在乎的神气。作品一开始,就写出了他夸大主观的一面和无视客观的一面。诸葛亮没有立即答应他的请求,他于是就以全家性命为担保。到街亭后,他看了地势,不加深思,却表现了麻痹情绪和轻敌思想,反笑“丞相何故多心”。他违反诸葛亮下寨当道的指示,不听王平的劝告和分析,坚决要在山上屯军,一再发出狂言:“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指出“恐断汲水道路”,希望慎重行事,他却夸说自己读过许多兵书,且“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把王平的话挡了回去。马谡自高自大的狂妄态度和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刚愎自用、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马谡为何会有此狂妄、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呢?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学生思考后明确:马谡之所以狂妄、刚愎自用,是因为他读过不少书,自认为满腹经纶,是个卓越的指挥家,加上诸葛亮也承认他“自幼饱读兵书,熟谙兵法”,因此他更加不可一世。当然他也曾引用过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理论,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名言。而历史上因占领山头或背水布阵而取得军事胜利的事实,也是屡见不鲜的。马谡不分析当时敌我情势和地理形势,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军事理论,自然就不能从兵法上吸取前人成功的战争经验。可以说,他和赵括一样都是纸上谈兵的“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