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教学设计
2019-04-12(解说:马谡在失街亭的事件中是一个重要人物,因他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使得蜀国失掉了进军中原的有利地形和大好时机。作者对其有恼怒的情绪,学习时应注意把握。)
3.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并推动故事发展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
(1)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劫。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2)故事涉及的人物多,矛盾复杂。有蜀汉内部诸葛亮与马谡的矛盾,马谡与王平的矛盾;有曹魏内部周马懿和朝廷的矛盾,朝廷和孟达的矛盾;有蜀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牵连了许多的人物。
(3)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故事情节组织得井然有序。
五、课堂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为: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和梳理文章的结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平时我们对其了解比较散,没有条理化的认识,通过学习课文,希望同学们能较全面地了解《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课堂上对内容的分析基本上是大众化的观点,没有新意。了解课文内容后,看能否用创新思维对《失街亭》谈些新看法。请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