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

2019-04-08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五、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点研讨 
请你阅读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渔父在论述各人的观点时,分别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他们的观点分别具有怎样的思想内涵?对于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你是如何评价的?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已经传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请你分析一下文章结尾沧浪歌的内涵。                                                                    
 八、比较阅读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