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

2019-04-04


皮科属于文艺复兴中期,他在著名的演说《论人的尊严》(1486)中高度歌颂人的尊严和价值。蒙田属于文艺复兴晚期,他针对皮科的演说写了著名的文章《为雷蒙·塞邦辩护》。他认为人是可悲而又可鄙的生灵,甚至不能主宰自己,却胆敢自命为宇宙的主宰和君王。由此他提出自己的座右铭:“我知道什么呢?”“假如我们连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还能知道什么呢?”他强调研究自我,确认自己的本来面目。蒙田和皮科的意见是相互对立的,然而又是相互补充的。

他们的争论属于同一人文主义思想的范畴内,全面地塑造出既伟大又渺小、既高贵又卑贱的“人”的形象。

哈姆莱特是与蒙田的思想相近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是强调人的卑微和渺小因而主张“认识自我”的思想家。作者通过他既赞颂了人性中“善”的一面,又揭露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哈姆莱特》的艺术风格——《哈姆莱特》突出地表现了莎剧多情节、多线索的结构特征。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莱特为父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的不幸爱情;哈姆莱特与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友谊的背叛;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又都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的作用。

戏中冲突的展开是以交替的原则而向前发展的。先是哈姆莱特略占上风,接着克劳狄斯作出反应;哈姆莱特挫败奸王刺探,并成功试探国王,国王将他流放国外,并设计杀死他,这又是两方交替占领上风的较量。这种振荡运动的结果常伴随着希望和恐惧的交替,使观众深深地为戏剧情节所吸引。

该剧的悲剧冲突是建立在性格冲突之上的,性格产生了行动,行动导致了冲突,冲突导致了流血,终至造成悲剧。哈姆莱特嫉恶如仇的高尚品质,使他把替父复仇、重整乾坤当作他生命的整个存在。在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性格注定哈姆莱特走向灭亡。哈姆莱特如果是一个麻木不仁的人,也许是个快乐王子,而不是忧郁王子,和他叔叔和平共处,相安无事,过着荣华富贵的生活,等着继位就可以了。正因为他的伟大的本性和不同凡俗的精神境界导致了悲剧的结果。

《哈姆莱特》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宫闱到家庭,从深闺到墓地,从军士守卫到民众造反等场面。在描写生活时,莎士比亚把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如在奥菲利娅落水淹死的悲惨场面后,紧接着是掘坟墓者插科打诨的场面。这种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混合,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之一。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的语言风格一改前期剧作中的平稳和简易,转向一种更迅猛、更激烈的风格。哈姆菜特的著名独白就表现出淋漓酣畅、气势磅礴的特色,文体也变得高亢激昂,句式结构更加自由,常常出现语序的倒置和省略,使整个戏剧表现出崇高和悲怆chuàng的气氛。

(摘自《中外名著解读——哈姆莱特》)

三 名家论《哈姆莱特》

柯勒律治[(1772—183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文艺批评家莎士比亚把这个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不得不当机立断——哈姆莱特是勇敢的,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却了行动的力量。……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