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2018-11-10解读诗歌忌讳将诗意说得太确定,这其实是一种正确的解读原则,它同样适用于文学鉴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角度、多层次地去领会作品的内涵,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然,鼓励学生多样性的解读,不等于放任自流,对诸如“朱自清宁愿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真笨!”“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等错误的所谓“多元解读”要予以纠正,正确引导。教师要发挥主导性,引导学生对原著做些新的阐发或突破,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探索课文的精髓,把书本文字读活。
(《职业教育研究》XX年7期)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编写意图
一、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途径、内容、习惯和方式。
二、发现自己语文学习的个性并注意发展、运用这种个性去学习、创新。
三、通过自我评价调整自己的学习。
四、接触一点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建议
一、探究与发现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然后由教师组织同学们一起讨论决定,并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如语文学习中聆听能力发展的现状,课外阅读的内容与方法,即席讲话的心理状态和水平,我的作文习惯与发展趋势,我的思维习惯与语言转换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等等。
二、这次“探究与发现”的学习活动,可从“问卷法”开始。教师要了解学生对“问卷法”的初步认识和对这方面的需要,适当给予指导帮助。
三、运用问卷法进行评价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使学生发现自己的学习方式与个性并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发展,因而后续的工作要跟上,也可延续“探究与发现”的学习内容。
四、建议教师将本班的数据收集起来,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做一点相关研究,以便以后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有关资料
一、专家们对于“问题”的有关论述
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开始,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在自己的学习观中强调了提出问题的重要价值及其对学习的重要意义。
(1)杜威的观点
从教育理论和学校教学的角度关注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始于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他主张让学习者从经验中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这可以说是首次从教育的角度提出“问题”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他已经强调了发现问题作为思维和创新的起点的重要意义。
(2)皮亚杰等人关于问题建构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感到困惑和不确定的问题,就是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思维卷入认知活动以及学习自主性的重要表现,通过提问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进行交流正是个体积极意义建构的过程。
(3)我国学者的主张
XX年,我国学者申继亮、陈勃等在研究中指出:在现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往往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便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需要人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排除无关信息,发觉出影响适应或创造的障碍。
二、关于“问卷法”
问卷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在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教育规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问卷的一般结构与设计步骤
1.问卷的一般结构
梳理 探 究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问卷一般包括“标题”“前言和指导语”“问题”“选择答案”和“结束语”等几部分。其中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主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