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2018-11-10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 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 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

四、教学手段: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以自学、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翻译全文,疏通文意。反复采取自读、齐读等读法,使学生感受赋的音乐美。注意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写作背景

激发学习兴趣

1、“乌台诗案”

2、苏轼曾作绝命诗(见附录),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当年苏轼因被投狱中,绝望之余作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让学生了解背景,知人论世。绝命诗引起学生的读本文的兴趣。

  

 

 

 

 

 

 

 

 

 

 

 

 

 

 

 

 

 

 

 

 

 

 

 

 

 

 

 

 

 

 

 

 

 

 

 

 

 

 

 

结听录音 跟读播放教师自录录音构建情境思考讨论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变与不变取与不取   

变              不变

逝者如斯(水)  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物            人

客: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二: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2、悲又从何而来?

 

 

 

 

问题三: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