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按照苏轼的心情是如何变化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的逻辑顺序来探究 抓住线索
注重体味深刻哲理
结合生活体验深入思考 生生合作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质疑 交流就文本中词句含义、主旨理解质疑思考 交流依靠生生合作、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训练学生质疑能力,教会学生读书
依学生实际和课堂及时效果灵活掌控
知识小结
回忆旧知
加强识记
讲解“赋”的基本知识(见附录)
知识总结
知识小结
归纳整理
加强识记
重点字词(见附录)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3、词类活用
(1)名作状
(2)名作动
(3)意动
4、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知识总结
作 业
背诵全文整理笔记
加强理解和记忆 附录:
1、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2、知识小结:关于散文赋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赋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句子以四言六言为主,讲求文采,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张手法。汉代以后,赋分别向骈文和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前者便出现了骈赋和律赋,注重对偶工整和平仄协调,对押韵也有严格要求;后者便发展为文赋,不讲求骈偶和音律,句式可长可短,押韵也较自由。
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3、知识小结
ⅰ一词多义
(1)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2)逝
a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 (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3)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