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2018-11-10

人物性格的多重性
有的作品塑造的人物具有多重性格、矛盾性格,表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对这样人物的解读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甚至颇有争议或针锋相对。如《项链》塑造的爱慕虚荣、贪图享乐又不乏诚实、坚强品格的玛蒂尔德,就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艺术形象。学生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的解读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正是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人物多重性格的一个很好的范例。玛蒂尔德身上的爱慕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韧等性格学生不难挖掘,但对“诚实”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玛蒂尔德从未想过买一挂假项链赔偿,表现出诚实的性格,有人提出既然她已决定赔偿项链,为什么当时不诚实地告诉佛莱思节夫人,而要等债全还清了才说出丢项链的事呢?这是分析人物矛盾性格的突破口。经过讨论学生终于明白了,当初玛蒂尔德隐瞒丢项链的真相,是虚荣心在作祟,她怕被人看不起。结尾玛蒂尔德道出真相,她赔偿的那挂项链跟原来的“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这在某种程度上简直是一种炫耀。可见爱慕虚荣仍是其性格的第一内涵。又如《雷雨》中的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比较难分析的。对周朴园这个人物,以前多侧重他的伪善,近年来关于周朴园性格的研究颇有进展,认为“虚伪”说是最不合情理的说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周朴园对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这出戏的矛盾冲突的实质是什么?这两个题目都是开放题,不求统一答案,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管持哪种观点,都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举出实例加以证明,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的性格也是有争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能简单地把焦仲卿看成性格软弱或性格坚强的人,他的身上既有软弱的一面,又有坚强的一面,或者说性格有个变化过程,由软弱而变为坚强。
内涵的丰富性
文学鉴赏过程中产生的联想和感悟是因人而异的,这在诗歌鉴赏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中形象之丰富,意蕴之深厚,想象空间之广阔,最能体现人的形象思维的丰富性,再加上诗人和读者的审美差距,以及不同阅历和不同修养的人读同一首诗时的不同感受,这往往造成一诗多解现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多样性的解读,允许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从字面上看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但它也可以说是一首咏唱刻骨铭心的爱情的诗。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一般都把这首诗当做爱情诗来解读,也有人依据裴多菲革命和战斗的一生,把它当做政治抒情诗来理解,这不免有些牵强,也有违诗人写作此诗的初衷。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其间的情感意味是极其丰富的,给我们的解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在文学鉴赏课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发挥创造精神,独立感悟形象,进行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解读。
启示的多样性
思想教育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的,可以说思维还是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读文学作品还需要与现实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新思考,引导学生对多义性的作品用心琢磨。如可让学生谈谈学《项链》的感想,在谈感想的过程中,对课文会有更多更深的感悟。又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奏疏,但文章的丰富内涵对今天的青年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仍有着教育意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学习本文对自己有何启示,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来感悟这篇课文,力求形成自己的看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境界。学生觉得“居安思危”“善始善终”“戒奢以俭”等道理也适用于现在,并明白了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难怪唐太宗要把它放在案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它同样也可以作为现代青年学生的座右铭。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