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2018-06-05本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湘江秋景的壮丽,感受了风华正茂的革命志士的昂扬斗志。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掌握了诗词写景的艺术手法,今后要牢记“一切景语皆情语”,抓住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相应的鉴赏题目,默写本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品读下阕,分析形象。
1、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学生讨论)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志士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对于我们有着怎样的启发呢?
学生积极做答,教师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学案提示,完成交流评价)
1、学生自主寻找富有表现力的诗句,进行分析,师生共同评价。
提示:注意一些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注意词语体现的作者的感情。
师生合作探究:
万山:写出山之多; 层林:写出林之密;
红遍:写出红之广;尽染:写出染之透;
鹰击:写出鹰飞的矫健,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鹰的矫健飞腾;
鱼翔:写出鱼游的轻快,用“翔”不用“游”,描绘出游鱼在水中像鸟在空中一样轻快自如;
万类霜天:可见诗人视野的开阔;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总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为我们描绘出了广阔万里、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体现了壮阔的崇高美,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
2、巩固训练,选词填入空格处。
虎_____深山,鱼_____潭底,驼_____大漠,雁_____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三、鉴赏诗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教师点拨总结)
《沁园春•长沙》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四、比较分析
1、学生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
2、思考:《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 •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由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相互评价。
教师总结点评,梳理归纳。
明确:《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