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2018-06-05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朗读与品味。(分组讨论)
(一)品读上阕词句,找出景、情、志(意)三者的关系?
 1、赏析独立寒秋图,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小组讨论,每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进行互相评价。
       (1)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提示:何景、何角度、何手法 ?
        学生回答,学生补充,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明确:远眺: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3、分析鉴赏景、情、志(意)三者的关系,体会情景相生、运思严整的艺术效果。
  提问:上阕末三句是何意,在词中有何作用?
  讨论明确: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辽阔的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提出谁是大地的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在诗词中其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收束上片写景又引发革命情怀,为下片回忆青年风采奠定基调。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由情显志,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二)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学生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五、诵读诗词,课堂检查。
学生互相竞赛,背诵诗词。
六、课堂总结。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