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教学设计
2017-08-10另一个例子是“信息爆炸”。本世纪以来,书籍、报刊、资料等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每五年增加一倍,根据上述同样的原理,这种信息量的指数增长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迟早会达到饱和。具体机制是,信息是为了给人利用的,太多了就无法有效地加以利用,到那时信息量的指数增长就会受到需求不足的抑制而趋于饱和。
我们已经看到指数增长的强大威力。科学家日常和指数打交道,想必不会忽视。也不尽然,有时不小心也会犯错,下面讲一个因此而闹出笑话的故事。六十年代初,美国一位信息科学家(姑隐其名)灵机一动,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发表文章说,人的大脑所进行的智力活动都可以通过选择来实现。他举例说明:作家写文章属于高级智力活动,写出来的文章不仅要有意义,要符合文法和修辞的规则,还要讲究气势、意境和美等等。但是如果有一定的选择机制,猴子也能办到!这可真是一语惊人,但他并非开玩笑。他说给猴子一架打字机,让它在键盘上任性乱打,这样打出来的东西当然绝大部分是垃圾,但偶尔也会出现一句有意义的句子,如果运气特别好,也可能出现媲美于文学大师的佳作。基本思想是:混沌产生一切,关键在于选择。只要可供选择的样本足够多,什么好东西都能从中选出来。为简单起见,假设猴子在只有d、g、o三个键的英文打字机上任意乱打三个字母,结果共有3×3×3=27种不同的可能,其中24个毫无意义,但确实出现了3个具有不同意义的字:dog(狗)、god(上帝)和odd(奇)。他进一步设想:事先在电脑中按主观意愿设定选择准则,再将无规则的噪声输入电脑,就可以在许多可能的结果中选出你所需要的来。乍看,这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只要会选择,猴子就能打出媲美莎士比亚之名篇,一片混沌的噪声终究会产生出能与莫扎特和贝多芬唱和的杰作来,这岂不是太美妙了!
但只要算一笔简单的账,就可以看出他那绝妙的好主意根本无法实现。英文共有26个字母,再加上空格和常用的标点符号,就算30个常用键吧。假如要选出只有50个字母的一个特定短句,用30个键完全混沌地打出50个字母,所产生的可能结果之总数是30连乘50次之积,大约等于70亿亿亿亿亿亿亿亿亿!别说猴子一辈子也打不出其亿万分之一,就是用每秒运算一万亿次的最快的超级电脑,也要花上200万亿亿亿亿亿亿年!而宇宙的年龄不超过150亿年。毛病出在哪里?原来这位仁兄忽视了指数增长的威力。后来他自己也认识到了,修正了原来的观点说:不能从完全混沌中选择,而应加上约束。所谓约束就是将那些明显不符合选择标准的排除在外。上述同样的例子如果不以字母而是以5000个常用字为单位进行选择,就省事得多。由5000字组成包含8个字的短句,所有可能结果之总数是5000连乘8次之积,大约等于400万亿亿亿。虽然仍是天文数字,但比前面以字母为单位的少得多了,这是因为已把那些不构成字的字母组合全部排除在外。如果再引入文法、修辞等更多的约束,就有可能将可供选择的样本数减少到电脑能胜任的范围内,他的这个主意并非完全不可行。而且有时在电脑中有控制地适当引入混沌的随机因素,不失为一个好主意。因为这样才会产生出乎意料之外的新东西,才会有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