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
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
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
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课时:二节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文章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
《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
1.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
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
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正确态度去“拿来”,他占有,挑选。“鱼翅”(精华)吃掉,“鸦片”(毒品)药用治病,“烟灯烟枪”(旧形式)毁或展览,“姨太太”(腐朽)走散。
拿来主义态度是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4.课文最后一段五句话,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层(①②句)总结上文。
第二层(③④⑤句)深入一层,指明“拿来主义”对于培养人民的素质,创造
民族新文化的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必备的胆识和品质。
五句话是在上文论述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深化。
(四)赏析,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