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教学设计

2017-08-10

第一部分:举例子,下定义,比喻。 第二部分:举例子,下定义,引用,比喻,拟人。第三部分:下定义,举例子,比喻。总体上还用了“分类”的说明方法。4、在一般人看来数字是枯燥无味的,课文却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表达得具体生动,趣味盎然。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种效果的。

•⑴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化难为易,便于理解。•⑶语言通俗,生动,亲切。穿插抒情和议论。

5、从本文可见科学小品文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选材广泛;旁征博引,说古道今;善用多种手法来说明事理;语言通俗、生动、活泼、亲切,穿插抒情和议论;具有可读性。本科学小品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数的发展简史,传播了科学知识和科学创新精神。学生自学解决阅读课文讨论b层同学回答a层同学回答a层同学回答课外作业与活动布置

a类要求

查找关于数的历史及其它相关知识。

b类要求

查找关于数的历史及其它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备课组长审定签名

教 学 内 容 及 步骤

教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一、导入:18世纪,英国有位叫桑克斯的数学家,用近二十年的时间,仅凭手算,将л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如果数字真的枯燥,他能耐住那么长时间的寂寞吗?中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验算草纸用了几麻袋。如果数字真的乏味,他那持久的兴趣从何而来?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说:“数学是科学之女王。”今天我们就和物理学家沈致远一起来说数,揭开这位美丽女王的神秘面纱,亲睹其绝代风华。二、讲解:1、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的信息?(自然数……)2、作者依照人类认识数的历史进程来说数的,可见数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请同学们结合所查找的资料也来说说数字发展的历史。(古印度——阿拉伯。中国《史记》“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正好科学的总结了我国数学的创建过程。)3、经历如此坎坷数才形成了如此完备而抽象的体系,可见数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科学的发展史。“科学求真,真中涵美;艺术唯美,美不离真。”既然数学中蕴含真理,就一定能从中发掘出美。作者如何使枯燥无味的数充满诗情画意?过渡:科学与文学融为一体,在文中不但引用、化用一些诗词名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添了文学色彩。尤其作者对圆周率的描述令人赞叹,就几何而言,圆周率是圆周与直径确定的比值,就数而言却包含着既不循环又不终结的无限信息,于是就联想到“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率绵绵无绝期。”而小诗“零赞”那介于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联想出人意外。今后赏月你也许就会想到“0”了。4、请同学们也如作者一般用诗的语言来诠释一下数字。教师导入学生看书学生发言

教 学 内 容 及 步骤

教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过渡:诗与数字相似。好诗就如清澈的水晶那样晶莹剔透、流光溢彩,数学的逻辑公理系统也是通体透明、一尘不染。数学是思辨的科学,素以抽象艰深著称。抽象源于实际而又应用于实际,如能从其原型说数就可以具体形象思维来理解抽象原理,作者认为自然数的原型是十个手指,负数的原型是欠债。 5、你还知道实际生活当中哪些数字的原型?结合查找的资料讨论一下,说一说。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