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土 (苏教版)

2017-04-16

2、明明是在抒发自己对“祖国土“的热爱之情,而诗篇却用大量诗行写”祖国土“普通与卑微,为什么这样写?

开篇大量诗行渲染了一种氛围,“祖国土”是普通而又普通卑微而又卑微,同时也含蓄委婉地写出了祖国土的命运。而只有强化这种情感体验,才能使最后两句的抒情有所依托,在背景的反差中达到高潮。

3、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

前八句:主要写我们对祖国土通常的态度——熟悉得都忘记了她的存在。诗人与祖国土一起受难、承受厄运。情感总体是沉郁的情感上欣起微微的波澜,应读出顿挫之感。

后六句:分两层。前四句,是对上面陈述的回答,是对践踏祖国土的沉痛的反思。后两句,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是对祖国土的理性的思索与透彻的认识,这里表现了诗人真诚而深厚的爱国之情。

她曾在诗中这样吟唱: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绝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粗俗的谄媚我绝不歌也决不聆听,/我的诗也决不向他们献呈。”可见,她唾弃那种对祖国的浅薄而廉价的颂歌式的赞美,并称之为“粗俗的谄媚”,这是一种在苦难中升华的从灵魂深处重新获得的对祖国认同与归属感,读来,对我们的心灵有强烈的冲击力,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情感脉络:沉郁——深情赞美、悲愤——深厚、炽热的爱国之情。

4、本板块被称为“颂歌的变奏”,鉴赏了这四首诗,你如何理解“变奏”?

(一)情感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大都热情洋溢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诗人对祖国美好的赞美。这四首虽然表现的仍然是爱国主义情感,但不再是“圣歌”式赞颂,而是反思,透露出深深的悲剧感与忧患意识,是对苦难中的祖国的深沉之爱。

(二)意象的变奏。一般的颂歌,多采用一些境界阔大、美好、崇高,色调明朗的意象;而这几首诗不一样,如《发现》,虽直抒胸臆,也选用了一些意象:噩梦、恐怖、噩梦挂在悬崖上;《祖国土》中,选用意境,意象、衬托了“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等渺小的被人忽视的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和象征了祖国的贫困与悲哀,突出灾难中的祖国的现实面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这种“变奏”的情感更能表现祖国之爱的崇高、深切。对诗人来说,他们的创作自由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诗人的写作并不是一种仅仅与自身有关的个人行为,他还肩负着对民族的命运、人类的前景思考的道义责任。而艾青、闻一多、阿赫玛托娃等正是这样的富有使命感的伟大的民族诗人。所以,学习了这组诗,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祖国关系的丰富性,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今天,祖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这片土地上,依然有愚昧与落后,贫穷与野蛮,中华民族的复兴依然困难重重。而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抛弃与背叛,她依然是我们亲爱的祖国。

五、写作特点:

⑴ 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