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前四句用了“不用”、“不给”、“不像”等否定词表明:因为天天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所以从不把它刻意珍惜,也不为它激情奔放,它似乎不给我们增加苦楚,也不像理想中的天国的乐土。
5——8句进一步表明:不知道、不理解祖国土的价值在哪里,甚至有时不注意它的存在。这是一般人的真切感受的流露。这几句极写土地的不重要,为下文的张扬埋下伏笔。
9——12句更进一步用比喻表明平时对祖国土的无视、轻视。
13——14句一转折,我们实际天天躺在它的怀里,不拘礼节地称它为“自己的土地”,亲切、实在。
女诗人鄙弃地用“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等语,否定了那种浅薄空洞的“爱国感情”。接着她深刻地指出,我们对于“祖国土”是太习以为常了,竟至毫无感觉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哪怕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受难遭灾”,也会“甚至从不记起她的存在”、“牙齿间的砂砾”和脚下的“灰尘”,同开头的“护身香囊”、“激情的诗”、“天国乐土”之类构成了尖锐对比,说明“祖国土”是如此平凡甚至微贱,所以遭受儿女们的冷漠和鄙弃,另一方面联系着“祖国土”的儿女们的苦难,女诗人写到“祖国土”本身也受到她的儿女们“践踏蹂躏”,透露出内心莫名的酸楚。然而我们终究和“祖国土”是不可分割的,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死后还躺进“祖国土”的怀里,“和她化为一体”。万千感情,都凝缩在一句质朴、亲切的称呼中:“自己的土地。”
女诗人的感情因质朴而更见真挚,因真实而更显深刻,因沉痛而更加震撼人心。
三、重点语段品读
[品味]在14句诗中,诗人用12句表达对祖国土地的无视和轻视,没有一点珍惜的感情,更没有热爱的激情。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像宝物一样带在胸口,也不为它激情地痛苦,它也不像是神圣中的天国乐土,我们不注意它的价值,甚至经常忘记它的存在;对土地,我们知道的就是污泥、砂砾,就是没用的灰尘——这实际在表现一种真实的感受。试想:对待我们的脚下的土地、泥土,谁不是这样呢?只是我们没像诗人那样,把这种平常的感受真实、坦诚地表达出来。第13句一转:“但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是啊,我们都躺进它的怀里,和它化为一体,我们不都是在祖国土地上生息吗?没有祖国的土地就没有了我们生存的根基。的确,我们是和它不拘礼节,我们是称呼它为“自己的土地”,因为我们是土地的主人,国家的主人,我们和土地亲切、实在,我们为生活在祖国土地上而自豪。
[体会]这首诗看似平凡,实际它用平实的语言,灵敏地捕捉住了绝大多数人对祖国土地的共同感受:平凡地对待它,热爱它。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你从诗歌中,了解到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吗?面对这种情况,诗人为什么说这是“自己的土地”?
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动荡,痛苦,遭受灾难的时代,然而,诗人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背弃祖国,号召人们要“躺进它的怀里”和祖国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与祖国命运息息相关的深厚的爱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