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词四首 教案


    下片:通过层次井然的多次转折,将满腹悲愤的感情推到最高点,极其悲壮。
    名家赏评 “(芦川词)以此二阕(《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和此词)压卷,盖有深意。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思其抑塞磊落之气。”〔(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芦川词》提要〕
    “词中前半阕述时事,后半阕叙别情。其述时事则悲愤抑塞,叙别情则笃挚悱恻。”〔(近)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觅封侯,寻找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戍梁州。[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梁州,今陕西汉中一带地区,南宋时是与金接壤的前线。]关河梦断何处,[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关河,关塞、河防,即边疆。]尘暗旧貂裘。[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说明长期没有使用过,也就是说,自己长期被闲置,没有立功的机会。]
    上片:四句之中,两句写过去,两句写今天,大开大合,感慨万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州!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唐代的边疆,这里借指前方。沧州,水边,指隐居的地方。]
    下片:极写主观想建功立业与客观终老家园的矛盾,抒发满腔忧愤。
    关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这三句处于换头处,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事。三个字承上两句,无限悲痛。
柳梢青  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披甲的战马盖上毛毯,元宵的花灯也在掉泪,春天来了,愁满都城。铁马,指元军的骑兵。银花,指元宵节的花灯。愁城,一般是形容内心哀愁之多。在此是指在元军统治下充满忧愁的南宋京都临安。]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玉笛里漾出番人的声腔,街头上正在唱戏击鼓,这都不是我要听的歌声。番腔,此指当时蒙古族的曲调。]
    上片:描写元军占领临安后的第一个元宵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哪里受得住独自伴着这微弱的孤灯!想起故国的楼台宫殿依然映照月明。那堪,怎么受得了。独坐青灯,指自己独处山中,面对青灯的孤寂无聊的情景。“想故国”句,暗用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句意。]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京城里一派萧瑟的风光,隐居山中虚度岁月,时刻向往海南一带的心情。“辇下”句,指在京城的情景。辇,皇帝的车驾。辇下,代指京都。“山中”句,指自己的隐居岁月。海上心情,用《汉书•苏武传》中的典故:“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里用苏武对汉朝的尽忠,表达自己对南宋王朝的忠诚。一说,指临安沦陷后,爱国志士在海上继续抗元。]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