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

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