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峰》教案

课   题

神女峰

№3

德育

体会诗中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新爱情观的向往和呼唤。

智育

激发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读诗,品诗。

美育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诗,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质疑精神。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诗的热情,引导学生朗读及感悟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对传统女性观念的批判,以及对新爱情观的向往和呼唤。

教学关键

在传统中翻出新意

课 型

 

教学方法

朗读  分析

教 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导语(电脑:课题,放“神女峰”图片)

二、学生感受性诵读

三、分析诗歌

诗歌一开始就展现的意向是;:船到神女峰前,游客们向石像挥舞起各色手帕,对这一偶像狂热的崇敬,表现出在传统道德的强大磁场中,人们思维习惯和感情趋项的顽固惯性,然而觉悟者还是有的, “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是困惑,更是质疑:那神女,那许多的妇女,本来有着鲜活的生命和正常的需求,怎么能甘心变成石头呢?她们为着一个没有价值的期待,错过许多俯拾即是、本该属于自己的幸福机遇。多么荒谬。
    下文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是巫峡中的常见植物,它们聚凑成迎船而来的“洪流”。它们生机蓬勃,自由活泼,体现着生命属于自己,应由自己支配的哲理,启发人们抛弃那为“规范”而生活的旧的伦理枷锁。

最后两句,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四、艺术特色

首先表现在观察角度的新奇和剪裁生活的精当。

其次是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

另外,诗人的映衬手法与象征手法也是很出色的。

《神女峰》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神女峰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课后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