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
16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 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 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 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 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
1 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 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自由读。
3 指名读。
4 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 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 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
7 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 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 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 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 师小结。
四作业
1 背诵古诗。
2 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书写4个字,并且要认识6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4.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5.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复习“登字头”,指名拼读“鹳”。复习“三拼音节”。
3、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指名读。
三、理解诗句。
(一)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1)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2)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3)指名说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三)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设计,语文,登鹳雀楼,教学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4
畅诸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小编整理了《登鹳雀楼》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
《登鹳雀楼》阅读题目:
8. 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
9.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登鹳雀楼》参考答案:
8. 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的群山围住平原田野,“围”字,形象地写出了山峦起伏,连绵不断的地理形貌(2分);而奔腾浩荡的黄河却把横亘在前的山脉拦腰斩断,奔流而去,“断”字传神地表现出黄河一泻千里,任何崇山峻岭,都无可阻挡的巨大力量。(3分)
9. 第一、二联写和朋友畅饮登楼,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望远空飞鸟仿佛低在楼下,觉得自己高瞻远瞩,眼界超出了人世尘俗,流露出诗人畅快心情和清高、俊逸的情怀(2分);第三联写四围景象,天然形势似乎要以连绵山峦围住平原田野,但奔腾咆哮的黄河却使山脉中开,流入断山,浩荡奔去,可见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2分);尾联点名明此番登临也在于送别朋友归去,流露出殷殷惜别之情(2分)。(6分。一个要点2分,其中情感1分,分析1分)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就是看到了 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再登上一层楼。( )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6
学科:语文 授课年级:二年 设计人:牛超
章节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登鹳雀楼》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唐朝王之涣到鹳雀楼游览时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诗的前两句登楼所见。前一句写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前两句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学习者分析
这首诗的内容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已能熟读背诵,在诗意分析上无须花太多的时间,可以让学生课外找一找王之涣的其他诗,介绍给大家,以丰富学生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1、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2、解决措施:通过文字想象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1、难点:能把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体会诗词包含的哲理。
2、解决措施:合作探究,鼓励表达。
媒体内容与形式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游玩一番。看,这是哪里?(出示鹳雀楼图片)
师作介绍:鹳雀楼,位于永济市西15公里古蒲州城郊黄河之畔,与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齐名,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废毁于元初。可惜鹳鹊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后水退却。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2.你想去那里看看吗?快让我们出发吧!
3.播放相关视频。
1、生作简单的预习交流。
2、观看视频,交流体会。
5
结合多媒体和学生的预习已知引入学习内容,奠定情感和认知上的基础。
整体感知
1、 齐背古诗。
2、 交流预习成果。(师相机引导)
1、 齐背古诗
2、 交流。
10
通过一年级的古诗词背诵活动,学生已会背该诗。所以结合预习交流以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是省时高效的。
合作探究
1.自读古诗,把不懂的字词圈出来。
2.看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结合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太阳下山了)哪个词表示太阳?哪个字表示下山?说明当时是什么时候?(傍晚)
(黄河流到大海里去了)你从哪个字看出是流到大海里?(入)
(2)指名读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这两行诗写的是诗人在鹤雀楼上看到的景象,请你连起来说说,他都看到了什么 (天边的太阳沿着山头渐渐落下去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流向远方,流向大海)
(5)让我们也一起站在楼上看一看……朗读诗句。
4.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采访: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看到什么?看这些够不够?如果想看更多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呀?
(2)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理解意思“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要想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还要再登上一层楼)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5)朗读诗句。
5.“更上一层楼”已经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常用它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6.说说全诗的意思。
7.朗读全诗。
1、 读诗,划词。
2、 看图片,交流。
3、按要求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4、按要求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5、交流现实生说中的用法。
6、指名说。
7、感情朗读。
12
在平等交流的气氛下,师生共同合作理解古诗。
学习生字
1.观察每个字,说说它是什么结构。
2.师在黑板上范写,生书空。
3.说一说什么字怎样写。
1、交流
2、书空
3、交流后描红
8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看到:白日 山 黄河
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7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重点: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1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2 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 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 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 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 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 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 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 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
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
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 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 默写《登鹳雀楼》。
2 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冀教版教材在编写上,是以不同的文化主题来划分各个单元,旨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的引导他们走进自然、感悟生活、品位真情。本册第五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生活哲理。里面的五篇课文,从简单的生活现象入手,写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感悟。而这种感悟本身又是极朴素的。因其朴素,才得以永存。《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伟。放眼宇宙之无限,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语出自然,千古传颂,被人们看作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易懂而且富有哲理意味。
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了长期合作学习的训练以后,已经具有了一些自学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由交流可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也达到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目标,要在读、背、识字的基础上,加入整体感知诗意、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学段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意境,体会感情,领悟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一、立足班情,因材施教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登鹳雀楼》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所以,我根据学生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好、背好这首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小朋友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小朋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教学要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二、以生为本,主动学习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爱玩,他们能说的喜欢自己说。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课前的学情调查时,设问:“谁愿意做代表为大家背一背这首诗?”就有学生主动站起来背古诗了。其次,在写字这个块面中,我利用游戏形式即“看谁找的对”来指导学生写字,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看看有点像,比比不一样,就差一点点,错了就变样,写时要注意,仔细想一想”,学生的兴趣较高,觉得很有趣。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入境悟情,积累迁移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如何才能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明晰的印象呢?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来落实。
1、充分利用媒体来活用课文插图,入境悟情
课文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明像入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如学习“白日依山尽”时,我通过媒体直接演示,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学习“黄河入海流”时,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较难观察到的黄河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图、文、声立体输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越来越明晰,从而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这样感悟内化,有感情地朗读便水到渠成了。
2、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运用
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根据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一个词“登高望远”,并结合学生悟出的道理,来指导学生运用诗中的句子来鼓励别人取得更大的进步。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情悟道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道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接着,按学生的意愿演示“诗人登楼图”,形象感知诗人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再由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长在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畅谈自己站在高处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的经历。学生积极性颇高,从而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这样,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突破了这个难点。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9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七、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2004-01-10]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10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四。
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陈老师看见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 3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陈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3遍,和古诗解释)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指字认读。(变换节奏念)
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设计意图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而,这节课重在培养幼儿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古文不在枯燥。
【知识扩展】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写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11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经典教案范文 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