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案

2023-07-30

登鹳雀楼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雀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雀”和“楼”各描一遍。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认读“鹳雀楼”后,教师适时进行写字指导,边板书课题,边进行写字指导,让学生进行书空,并在语文书上进行杪红。]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4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度: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设计意图:低年级要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自读古诗,然后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设计意图:运用媒体,再次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从而大致理解古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的明理作好铺垫。]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连绵起伏的群山

  [设计意图:适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加强学生词语的积累,送给学生一些词语,如“连绵起伏”等。]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着。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通过评价,扎实地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看图画,理解诗句”是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欲”

  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

  教师范写。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

  评价反馈。

  3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雀”和“楼”,写后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环节已经指导过“雀”和“楼”,因此本环节重点指导书写“欲”,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评价反馈。然后放手写“雀”和“楼”。]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下节课,我们进行古诗诵读比赛。

  [设计意图:作业1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作业2,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喜爱古诗,乐于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设计理念: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登鹳雀楼教案 篇2

  17、登鹳雀楼(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书写部分生字。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

  小朋友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县去玩一玩。看,这里有一座楼,多高呀,数一数,有几层楼?今天我们就到这座楼上去玩一玩。听导游介绍,这座楼上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儿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谁来读一读。(学生读“鹳雀楼”,读正确)

  [设计意图:利用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数一数,有几层楼?”为下文登高望远作好铺垫。]

  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鹳雀楼”,学生书空。(雀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小,下面是隹字旁,表示短尾巴的鸟,楼是左右结构的字,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学生在语文书上把“雀”和“楼”各描一遍。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认读“鹳雀楼”后,教师适时进行写字指导,边板书课题,边进行写字指导,让学生进行书空,并在语文书上进行杪红。]

  2.以前,鹳雀楼不是很有名气的,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登上鹳雀楼,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取名为《登鹳雀楼》,学生读题目。今天,我们就跟随王之涣登鹳雀楼,去看看,去玩玩。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但王之涣说,在登楼之前,要把他写的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请大家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14页,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读诗 。

  古诗一共有两句四行诗句,谁来读一读第一句诗句?(个别读、齐读)

  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句?(个别读、齐读)(更、层正音。)

  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过度:我们把《登鹳雀楼》读得这么正确、这么流利,王之涣请我们一起登楼了。

  [设计意图:低年级要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因此,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先自读古诗,然后检查古诗的朗读情况,是否做到正确、流利,同时有一定的节奏。]

  三、品读诗句,悟意明理。

  [设计意图:运用媒体,再次创设情境,让动态的图与静态的文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让学生形象感知到傍晚夕阳慢慢落山的美丽景色。真切感受到黄河水流进大海的那种磅礴气势。从而大致理解古诗中部分字词的意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初步感知“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的明理作好铺垫。]

  (一)品读第一、二行诗句。

  1.啊,我们现在登上二楼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美景吧。(看动画)

  2、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1)山

  a这是怎样的山?

  (青山,评价:对,因为山上种满了树。)

  这是高大的山(对,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样呢?(一座挨着一座。)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连绵起伏  连绵起伏的群山

  [设计意图:适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加强学生词语的积累,送给学生一些词语,如“连绵起伏”等。]

  (2)日

  这是怎样的太阳呢?

  红红的(像红气球,像红灯笼),你说了太阳的颜色。

  圆圆的(形状)

  发出了亮光,(但一点儿也不刺眼),古诗中,有一个词语就写了这美美的,红红的、亮亮的太阳,谁找出来了。读一读“白日”。

  傍晚的太阳怎么样了呢?(落下去了)

  怎样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着群山),书上哪个字是表示“靠着、挨着”的意思?(依),谁来做一做“依”的动作。

  呀,红红的太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第一行诗中,哪个字表示“完了,消失了”?(尽)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3.指导朗读“白日依山尽”

  (1)啊,看到了红红的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见了,我们忍不住吟颂到:“白日依山尽”

  (2)个别读。

  评价:通过你朗读的白日,让我仿佛看到了一轮圆圆的、亮亮的红日,多美呀。

  从你读的“依山”让我感受到了太阳靠着山头,多么可爱啊!

  听了你读的“尽”,让我感觉到太阳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的呀。

  你读得真好,那是因为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读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4、学习第二行诗句

  (1)、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黄河水是怎样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着)

  是呀,黄河水不停地向前流着,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奔腾不息、) 黄河水的气势多大啊,再送你一个“浩浩荡荡”。

  黄河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地向前流着,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诗句中,哪里告诉我们的?(入海流)哦,“入海流”就是“流入海”呀。

  (2)、指导朗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诗句?

  评价:从你读的“黄河”听出来了,这是浩浩荡荡的黄河。

  从你读的“入海”,听出来了,黄河是流进大海的。

  “流”不停地,流着。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

  5、小结:

  小朋友,我们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一轮红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腾呼啸的黄河,流入大海,你觉得怎么样呢?(美。高兴)那么,我们再把两行诗句连起来读一读,再去好好地欣赏一番。

  (二)品读第三、四行诗句。

  1.(情境)看了这么多的美景,我们还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远的地方,那该怎么办呢?(再登上一层楼)好,让我们再登上一层楼,我们到了第三层了,此时我们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远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

  诗人和你们的想法一样,就写下了第三、四行诗句。

  读一读第三、四行诗句,找找哪个字表示看?“目”(是呀,“目”原来是眼睛的意思,在这里是指用眼睛看。)

  哪个词表示“很远很远的地方”,“千里”(练读)千里目,就是目千里。

  哪个字表示想要?(欲)

  是呀,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哪个字表示再? “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3.学生练读第三、四行诗句。

  评价:

  “欲”,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多远啊,谁读得比他更远。

  “更”听出来了,你在不断地登楼,不断地攀登。

  [设计意图:以评促读,通过评价,扎实地指导学生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小结

  今天,我们跟着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夕阳挨着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黄河水滚滚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远,就要站得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我们非常喜欢,让我们再连起来读一读。同时,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又学会了一种读懂古诗的方法,看图画,读懂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看图画,理解诗句”是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出示“欲”

  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

  教师范写。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

  评价反馈。

  3 、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雀”和“楼”,写后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环节已经指导过“雀”和“楼”,因此本环节重点指导书写“欲”,学生看笔顺表,在书上描红--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临写--评价反馈。然后放手写“雀”和“楼”。]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读一读,王之涣写的其他古诗,下节课,我们进行古诗诵读比赛。

  [设计意图:作业1让学生背诵积累古诗。作业2,进行课外拓展,让学生喜爱古诗,乐于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17、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设计理念: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成为孩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扎实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登鹳雀楼教案 篇3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   多媒体课件   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 、更 、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 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 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 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 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 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          (第二句) (背景图:鹳雀楼)

  ⑵ 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   ②想要   ③需要   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 “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

  ⑷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 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  欲  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  欲  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   )  穷(     )  衣(    )  日(    )  容(    )

  入(   )  究(     )  依(    )  目(    )  欲(    )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登鹳雀楼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1.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书生字,带领学生读音、组词。

  2.学生书空练习。说说记生字的方法。

  教师重点指导:

  楼:lóu,读边音。“木”字作偏旁时,捺要写成点。入:rù,独体字,两笔。注意和“人”区别开。穷:qióng,三拼音,上下结构,写时不要少写宝盖头下面的撇和点。目:mù,全包围结构,要和“日”字区别开。更:gèng,读后鼻音。独体结构。有7笔。层:céng,读平舌音,后鼻音。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人日

  入目

  2.在练习本上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齐读课文。

  二、导读课文,适时演示电脑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大意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三、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四、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五、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

登鹳雀楼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笔迨榭翁,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奔蚪椤兜丘偃嘎ァ纷髡咄踔涣。

  3笔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苯柚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弊杂衫识凉攀,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逼舴⒑凸睦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痹谘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笔ε湟舴抖粒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笔σ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弊杂啥痢

  3、敝该读。

  4、钡缒钥渭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狈中∽樘致凼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备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被玫普故狙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背鍪径嗝教蹇渭,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逼舴⒀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笔π〗帷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20xx年5月13日]

登鹳雀楼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七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与神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

  教师简介鹳雀楼。

  2、学生读题,理解登鹳雀楼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读,

  2、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3、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要求学生说说自己认识了哪些生字词,是怎样识记的,并给会写字组词。

  全班交流,指名汇报。

  4、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动手标出停顿处。

  三、学习古诗,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句。

  1、板书第一句

  2、看图:图上画了些什么?诗中哪个字是太阳的意思?

  3、比较黑板上画的太阳和图片上的太阳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动作)

  5、连起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6、指导读第一句,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图片上的黄河,说说你在电视里看到的黄河是怎样的3、说说第二句的诗意。

  4、指导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5、齐读第一、第二句并连起来说这两句的意思。

  (三)、学习第三、第四句

  1、出示诗句。

  2、看图理解:诗人站在哪层楼?他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怎么样。

  3、诗里哪个字的意思是“想要”(欲),“穷”什么意思?师解释“千里目”:很远很远的地方。“更”是什么意思?

  4、学生讨论诗意。

  5、指导朗读第三、第四句

  四、巩固。

  1、齐读古诗

  2、前两句所写的是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戏)

  4、朗读古诗。

登鹳雀楼教案 篇7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同学的主体作用,培育创新思维。通过鲜亮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学问,采纳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同学的爱好,《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同学的共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终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终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育同学的观看力、想像力,感悟诗人乐观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预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 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特别出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特别出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许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 (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 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 “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 “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其次行诗句

  1、 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 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仿照)

  3、 把这气概通过读表现出来。

  4、 师读:渐渐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漂亮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 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绚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丽,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 请认真观看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 多少小伴侣有这样的经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 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情愿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 (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 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知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 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假如把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或许会读的更好?情愿听老师的朗读吗?

  2、 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 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知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学问、本事,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长拓展

  1、 我们有时候把很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状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 依据诗意,绽开合抱负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远望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古诗录音、有关古诗的资料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言激趣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进行古诗背诵比赛 ,看一看谁的古诗背得又多又好,是“诗王”,好不好。

  2、当学生背到《登鹳雀楼》时,教师引言导入,板书课题。(出示CAI课件)这天,当诗人王之焕来到了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登楼远望,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在脚步下,黄河波涛汹涌,奔腾入海,非常壮丽 。这时,诗人王之焕想道: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9、《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3、介绍黄河。出示CAI课件。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请学生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把学习的情况告诉大家。

  2、请学生用“O”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并去向自己的朋友求教。

  3、听教师范读儿歌,正音。

  4、教师领读儿歌,学生跟读。

  5、分小组读。

  6、学生试读。

  7、同桌互读。

  8、抽学生读。

  9、自由读

  10、齐读。

  11、表演读。

  三、学习生字

  1、请学生用“ ”画出生字。

  2、学生自己试读。

  3、小组学习,把自己会读的告诉伙伴,把自己不会读的向别人请教。

  4、师教读,正音。出示CAI课件帮助学习生字。

  注意后鼻音“登”、“黄”、“更”、“层”。

  5、小老师教读。

  6、叫号游戏。

  7、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比赛。

  8、扩词扩句。

  四、指导书写生字。

  五、朗读背诵。

  六、探究学习,养成习惯。

  1、收集古诗,看谁背得多。

  2、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登鹳雀楼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熟悉“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老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由于常常有一种外形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宏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闻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诞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争论、沟通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同学生活实际,关心同学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勉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同学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分。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同学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美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奋勉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同学自学、自悟、得意,充分体现同学的自主学习。同时,老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同学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悟奋勉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楚,说明诗句前两行为所见,后两行为所想。

登鹳雀楼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层楼。( )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

  景 (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理 (想)

  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篇11

  课题:17 登鹳雀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雀、楼、依、入”等8个生字,理解词语:白日、千里目、一层楼、(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结合上下文和实际了解课文中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初步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诗歌,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重点与难点:识字写字课前准备:图片、习字册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理解诗句,背诵古诗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  2、《登鹳雀楼》(板书课题)1、过渡: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2、(放课件)3、走下台去,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给予个别学生以帮助。4、检查初读情况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指名读古诗同桌互说诗意。背诵古诗(1)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欲 鹳 雀  依(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田字格中范写难写的生字1、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觉得怎样?2、读课题。1、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3(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子音,读通句子。(2)认读词语,讨论一些难懂的字词。(3)指名或男女生选读一句话。齐读课文。开火车读。同桌互说诗意练习背诵古诗。1、“开火车”认读生字。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几个,告诉他们是怎样认识它们的。2、找出认为难记的生字,大家一起讨论:怎样记住它,怎样写好它?3、在《习字册》上把生字描红、仿影、临写。看图想象画面,激发兴趣。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味。练习背诵古诗。学会书写生字说明:1、重点突出板块设计;      2、备课时重点突出教学设计(包括教师与学生活动设计)      3、教学反思在“活动目标及达成情况”栏填写。

登鹳雀楼教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这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图片与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

  难点:体会诗人胸襟的宽大,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article/

  四、教具准备:

  挂图,词卡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诗)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17、登鹳雀楼,齐读课题。

  4、解题:“登”:登上。“鹳雀”:一种鸟。“鹳雀楼”:楼名。“登鹳雀楼”:登上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5、介绍鹳雀楼及写诗背景。鹳雀,一种鸟儿,形状像鹳。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因常有鹳雀楼留在上面休息,人们就给这座楼取了这个名字。楼高三层,是唐代游览胜地。`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黄河水冲没。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

  1、学习一二行

  (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景:一天傍晚,诗人登上鹳雀楼,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出示:A、“依”有三个意思:靠、依靠;按照;顺从

  “白日依山尽“中的”依“是什么意思?

  (2)在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

  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白日)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青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语是“靠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尽”就是“完”的意思。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诗人还看到了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3)指名诗句的意思: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流向大海。

  2、学习三四行

  (1)谈话:看到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登鹳雀楼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登、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积极向上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课题。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学生跟老师一起做“登”的动作。还有“登”什么呢?

  标注“鹳”的音节,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看偏旁,有鸟字,你还知道带“鸟”的偏旁的字吗。“雀”也是一种鸟,我们知道什么“雀”?(麻雀)。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课件展示鹤)

  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4、师: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呢?我们学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课件展示此诗)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解读诗人。红线表示什么?教学停顿。

  2、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也可以问老师。

  3、反复教读停顿、读诗。

  三、品读诗句

  1、读完这首诗,你们知道写了什么吗?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出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问:白日指什么?通过图理解意思。(太阳)

  太阳怎样呢?看图,太阳去干什么了?谁能试着说一说?(太阳下山了)

  “太阳下山了”也叫夕阳,夕阳曾经用来形容老年人。北京有一个电视节目叫《夕阳红》

  夕阳下山图美不美?美,漂亮,你能把这一行诗也读得美美的呢?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行写的什么呢?出示“黄河图”,问这是什么?

  黄海去哪里了?指名说。

  师说:黄河入海,气势磅礴,来势凶猛,非常壮观。用诗里的话说叫什么?一起说(黄河入海流。)

  曾经有很多人都歌颂过黄河,老师这里有一个诗朗诵《黄河颂》一起欣赏。

  指名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景象是多么壮丽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读读,好好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会想什么,引读“欲穷千里目,”

  欲:想要。穷:尽。千里目: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师翻译:如果想要把更远的地方看尽。需要怎么样呢?

  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层楼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见了吗?

  (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会看的更远。)

  指导读。

  四、拓展延伸

  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们学习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自由练习,赛读,齐读。

  五、情境中指导背诵

  1、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2、带上动作,你已经是诗人了。

  六、古诗配画

  1、学生画画,教师巡视指导。

  2、投影仪显示绘画好地作品。

  七、作业

  背诵古诗,完成绘画。

登鹳雀楼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雀”和“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

  2、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3、师板书课题,学习“雀”和“楼”

  4、简介鹳雀楼: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借助拼音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在不懂的字词旁画上“?”号;

  出示诗句,检查学生的朗读:

  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穷、更、入】这几个生字比较难读。指名读,齐读一下难读的生字。

  指名1人读古诗。

  同桌互读互听

  三、品读古诗

  过渡: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句诗。

  ⑴小朋友先读读第一句诗,再看看文中的插图,你都看到了什么?(点名“白日”指傍晚时的太阳)

  ⑵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再去看看吧。

  师配乐深情叙说:夕阳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缓缓落下,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波涛汹涌,流向远方,流入大海。

  ⑶如此壮观、美丽的景象,让诗人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吟道:白日…,黄河……。

  ⑷现在,你明白了诗句中的“依”是什么意思了吧?(挨着、靠着)

  那“依山尽”就是指太阳挨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⑸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不仅看到了夕阳西下的美景,还见到了奔腾不息的黄河水正流向大海。

  ⑹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滚滚的黄河水,想像它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老师相信,你们能把这句诗读得更好!

  (视频出示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生自由练读。

  ⑺指名1人读。若读不到位,师加以指导。

  小结学法: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象。(板书:看)刚才,我们是怎么学习这句诗的?(借助文中插图,发挥想象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大帮手,读好诗句)

  对呀,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想象画面,来学习古诗,今后,大家一定要常运用这个方法。

  2、学习第二句诗:

  ⑴站在鹳雀楼上,面对这样壮观的美景,诗人不禁心潮起伏,引读(第二句)(背景图:鹳雀楼)

  ⑵理解“欲”、“穷”在板书上点出“欲”,“欲”在字典里由四种解释(课件出示: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你觉得这句诗中该选哪种意思呢?(课件闪出“②想要”)

  ⑶“目”指眼睛,“千里目”诗一种夸张的说法,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必须要。

  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⑸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自由谈。(是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生自由谈。出示:

  (1)学期结束了,我希望好朋友不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用诗句鼓励他,愿他学习:。

  (2)爷爷奶奶希望爸爸妈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越来越出色,祝他们工作:。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收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和感受吧!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课件出示画面、古诗。再把这首诗连起来读读吧!

  情境中背诵

  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练着把这古诗背一背。谁来背?指名2人背。

  齐背。

  反馈练习

  回忆古诗填空:见《补……》第47—48的第1题。

  3、拓展练习

  王之涣还写了很多诗呢,今天,我们再来看他写的另一首诗《凉州词》

  课件出示: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师带领生齐读一下。

  四、学习生字

  指导书写:“雀”和“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剩下的生字。

  3、正确完成课堂练习。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齐背诵。

  二、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依入欲穷目更

  指名读,齐读

  2、说说哪一个字最难记:

  重点指导:入欲更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师范写:入欲更

  4、学生描红临写。

  三、正确完成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八穷衣日容

  入究依目欲

  2、默写这首诗,同桌互查。

  3、完成《补充习题》

登鹳雀楼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课文。

  3、大致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难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1、读课文三遍,包括课后生字。2、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3、给田字格中的生字注音。4、给生字组词,至少两个,鼓励找四字词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著名诗人王之涣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的景色,留下了传送千古的名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生读题,学习题目中的三个汉字,只要求认。

  二、读熟古诗,认识汉字。

  1、师:王之涣笔下的黄鹤楼是什么样子的呢?先听老师读一读,一边听一边划出停顿来。

  2、师:你能在拼音娃娃的帮助下,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吗?自己试一试吧!生读完以后,交流展示。

  3、诗歌读得这么好,汉字娃娃一定记得很熟!咱们来打打招呼吧!

  生:自由读汉字,交流识字方法,组词。

  4、把汉字娃娃送回到古诗中,你一定读得更好。生再读古诗。

  5、师:孩子们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能看着这样的情景背诵吗?练习背诵。

  三、书写生字。

  1、师:调皮的汉字娃娃要孩子们送他们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里呢?(田字格里面)。

  2、今天要求写的汉字娃娃很少,你能写好吗?找找这些汉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交流写字要领。

  3、师:咱们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一看二写三对照。生摆好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然后开始书写,努力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生写完以后,展示,交流,评奖。

  四、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读读王之涣的其他古诗。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

  识鸟学字,揭示课题。

  1.出示鹳图片,认识这种鸟吗?这种鸟有个美美的名字,叫鹳。板书:鹳齐读鹳。这种鸟很特别,发现了吗?它的尾巴特别长,是一种长尾巴鸟。一般,表示长尾巴鸟的字,用鸟字旁。再读。

  2.出示雀图片,这又是什么鸟呀?(麻雀)我们发现麻雀的尾巴和鹳的尾巴明显不一样,颧的尾巴长,雀的尾巴短。对,这是一种短尾巴的鸟。

  我们来看这个雀字,板书(雀)上面一个小,下面加个隹,注意小的竖钩要变成竖。这是长丿,要写舒展,课文中还有很多长丿的生字。

  隹是一个新偏旁。隹是一类短尾巴小鸟的总称。

  3.鹳和雀,是两种不同的鸟,但是放在一起,指一种鸟类,就是:鹳,黄河边的一种水鸟,人们习惯叫它鹳雀。跟老师读。

  4.出示鹳雀楼图片,这是什么?这是一座古代的楼台。名字叫鹳雀楼。板书:楼

  猜一猜,为什么这个楼有这个名字?据说常有鹳雀在这里停留,所以称之为鹳雀楼。

  读读这个名字。鹳雀楼有三层楼,很高,可以登高望远。

  5.这首诗是作者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以古诗题目叫登鹳雀楼。板书:登齐读古诗题目。

  指导读诗题:登鹳雀楼,鹳雀楼楼的名字,要连读。

登鹳雀楼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查资料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背诵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古诗

  1、(课件示鹳雀楼图)很久以前,在我国山西有一座楼阁,示“鹳雀楼”词,指名读。(表扬已经认识这几个生字的学生)(识字大王)

  说说名字怎么来的如有生在课前已查到,鼓励学生说,并奖励查阅资料的认真。(查资料能手)

  课件示“鹳雀”图,说名字来历:因这座楼上常有这种叫“鹳雀”的鸟飞来栖息,所以被人们取名为“鹳雀楼”

  2、鹳雀楼初建时不怎么有名气的。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他有一次登上这座楼时,作了一首诗,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了。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想不想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屏幕跳出“登”,指名读题,齐读。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诗。请小朋友先自己练读古诗,看谁能不光把古诗读准确,而且能和所有生字娃娃都交上朋友,先读生字表中的生字。

  (如有很多学生情不自禁地背出来的话,逗他们说不要上这一课了,谈话中引导说出还要更准确地读好诗、背好诗,学习生字,理解诗意等,让他们都能认真地上课)

  4、检查生字

  课件示没有拼音的诗,且闪烁生字“雀、楼、依、入、欲、穷、目、更”

  看,古诗中的生字娃娃在向你们招手了,我们来和他们打打招呼吧。你认识谁就和谁打招呼,不会的可以请小朋友帮忙!

  指名一后进生上台做小老师领读,读对全体跟他读。(——你今天真勇敢,小手也举得这么高,就请你)(给他带上进步的桂冠)

  再请一名学生(也给你带上进步的桂冠)

  5、检查读诗

  生字都认得了,那读好诗句就不成问题了,谁来读

  开小火车读每句诗,注意引导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可画停顿线)

  6、那谁能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7、指导质疑

  请小朋友自己再轻轻地读读诗,想想哪里你不懂交流疑问。

  古诗跟我们平常的课文比起来,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但小朋友别着急,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的,知道有哪些方法吗(1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因为这些插图跟古诗的内容有很大的关联。2反复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多读了,自然就懂了。3发挥想象,想象可是理解古诗的一大好帮手)

  学习方法示于卡片。

  二、品读诗句

  1、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图上画了什么呀(在哪里看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感觉怎样)

  2、我们再来仔细地读诗,先读诗的第一句话。示“白日依山尽”,指名读。

  问:白日指什么(必要时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所以称为白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谷里的云雾很重,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成白乎乎的了)

  太阳怎样呢看图,读句,想。

  依山是说太阳下沉时是怎样的(紧挨着西山)

  依山尽是说太阳——

  指名再说说这句诗描绘的情景。

  我们来把这个壮观的情景画下来吧怎样画呢

  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这句话谁能读好

  指名读,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她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再指名读,齐读。

  3、那第二句写的什么呢读“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向我们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指说。

  从这句诗的哪里知道黄河水流向大海(入海流)

  黄河水流是什么样的呀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示图,交流。示词,认读。

  谁再来说说这句话描绘的情景,争取用上我们说过的词语。

  黄河入海的源头在鹳雀楼上是看不见的,因为离得很远很远,作者这样写是他在发挥——想象。

  我们也来发挥想象,把黄河奔腾入海的情景画出来。指名板画。(必要时师帮助)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那我们能用我们的朗读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吗指名,评,男女比赛,读出气势。

  4、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流入大海。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这气象是多么雄浑啊!我们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美美的欣赏一下这种壮丽的景观。(示第一句话)

  指名,两边赛读,齐。

  5、真有气魄呀!此时的诗人他在鹳雀楼的哪里呀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不禁思潮起伏,引读——

  他在想什么

  引:千里目指想怎样

  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

  哪个字表示还要登楼示“更”。(只要再登一层就足够了吗一层并不是真的一层,而是还要往上的意思。)

  引导说:诗人想:要想——,就必须要——。(如果站在原地的话,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

  这是因为——让生试说。

  板贴:登高才能望远

  指导读。评。

  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层楼

  小结: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欲穷千里目!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对这句话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吗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的决心

  5小结

  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喜欢吗那把它连起来好好地练练,呆会请你起来朗读,老师还帮你们准备了配乐呢!

  自由练习,指名,赛读,齐读。(可老师参与)

  三、情境中指导背诵,

  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这首诗先写——是诗人看到的,再写——是诗人想到的,非常好记,是吧谁来背

  设置情境:注意,你现在就是大诗人王之涣,此时,你正站在鹳雀楼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夕阳挨着群山下沉和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的壮丽情景,你诗兴大发,请—

  (活脱脱一个小王之涣呀!)谁也来做一回王之涣我们一齐来吧!

  回去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欣赏欣赏!

  四,延伸教学

  小朋友,其实象这样好的古诗词呀,古诗书上有好多好多。我们平常应该多去读读、背背。我们要让我们的小脑瓜里多积累一些好的古诗词,因为这对你以后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老师知道,我们二2班的小朋友已经在这样做了,是吧那谁来向大家展现一下你的小本领呢指名背诗。

  这么多小朋友想背呀,可时间不允许了呀。这样吧,你们再准备准备,这个礼拜的班会课,我们来举办一次古诗诵读会,到那时你们再来大显身手,好吗

  过:下面我们要来练另一样小本领了。

  五、识字、写字

  1、记生字

  这课的生字怎样记住他们呢看田字格,同桌一起记。

  交流:先说说难记的,再让编出字谜的小朋友说说。

  相机区别:人跟入,目和木

  或:哪几个字要提醒小朋友别写错或用错

  2、指导写

  问:哪些字感觉比较难写,需要老师教的

  示字,说说要注意什么写此字。(背景音乐)

  结束:小朋友今天表现非常出色,老师要奖励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学习更上一层楼!

  齐读

登鹳雀楼教案 篇17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2.学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8.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