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教案

2023-12-18

比例的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合理性,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能利用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主动的探索意识、灵活思维过程中形成积极学习情感。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比的应用——按比例分配》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1—64页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是平均分的发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比的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实际: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本班学生活泼好动,思维灵活,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2)学生已经熟练理解分数与比的联系,已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校调整了清洁区和本班有三个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县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的实际和经历,为教学创造了素材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设计理念:

  1、联系生活,注重其应用性,真正体现“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2、张扬个性,鼓励 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讨论和辩论,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思考问题。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隐藏在日历中的数学问题,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和提高课堂参与度;

  (2)游戏激趣策略:通过猜球和分乒乓球拍的游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3)情境迁移策略:在完成课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比例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95-9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同学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同学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同学胜利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同学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同学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设计思路:

  担任了几年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到六年级的下学期,将有一半以上的课程是在复习和整理,保守的复习课让习题一道道出现,让同学仅仅停滞在"会"的目标上,这复习课究竟应该如何去上好,应该如何让同学感受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一直是我们思索的问题。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自身组织了班会活动,他们采用了电视上娱乐节目的形式,玩得非常高兴,一瞬间,我就想,这样的形式是否可以植入我的数学课堂?这样是不是数学课上的我也可以和班会课一样成为同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上的"权威"?本着"体现新理念,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激活课堂"的思想,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让同学分组竞赛的方法,把复习活动贯穿到课前、课中、课后,让同学在合作与竞争中理解本课重点,疏通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比例的教案 篇3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谁能用比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班男女同学的人数情况?

  (指名汇报)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

  回顾与整理

  1.(1)举例说一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例尺以及它们的应用。

  预设

  生1:两个数相除又叫作两个数的比,如5÷2,可以写成5∶2。

  生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如8∶4=24∶12。

  生3: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如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比例尺可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生4:配制农药会应用到比的知识;地图上一般都有比例尺。

  ……

  (2)说一说比与比例有什么区别。

  比

  比例

  各部分名称

  0.9 ∶ 0.6=1.5

  前项后项比值

  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3)出示教材83页“回顾与交流”2题。

  学生独立完成,思考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并全班交流。

  预设

  生1: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比的前项;除法算式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比的后项;除号相当于分数的分数线,相当于比的比号。

  生2:除法算式的商相当于分数的分数值,相当于比的比值。

  强调: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所有分数的分母及比的后项都不能为0。

比例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预习菜单。

  预习作业设计

  1.填空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Ο=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Ο=速度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Ο=速度

  2.预习例1观察下表,思考下列问题: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

  (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0

  480

  ……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③你发现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如果看不出规律的话,可以先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想想有什么规律。

  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

  一、揭示题课,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通过学习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交流合作,提炼建模(预设7分钟)

  1.出示例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汇报,探究新知:

  ①理解“相关联的量”。

  ②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③学生看书、质疑。揭示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3.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组织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结合举例,抓住“随着”一词说明:一种量的变化,是因为由另一种量的变化引起的,这样的两种量才是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教师相机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象这样的两种量,它们的关系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获取有关概念。组织汇报: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老师适时板书)

  4.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

  三、抽象分析,掌握方法(预设10分钟)1.围绕学习菜单完成“试一试”。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3.比较例1与试一试,思考并讨论,这两个题有什么共同点?

  4.如果用字母χ和У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κ表示它们的比值,用式子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5.成正比例的量具备哪两个条件?1.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教师相机板书正比例的关系式。

  3.引导学生提炼出成正比例的两个条件。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1分钟)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学生先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说出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第1、2题,学生先算一算,想一想,再交流汇报。第3题学生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再思考题中的两个问题。

  3.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判断并说理。“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成正比例。

  1.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2.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只有当相关联的量中每一组对应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成正比例。

  3.生活中哪些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我们学过的数量关系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下面进行一个举例和说理比赛,各小组至少举一个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并说明理由。组织学生“举例及说理”交流。

  4.老师也举了一个正比例的例子,请大家和我作一辩论。

  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意义学习的强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差生。

  2.学生完成作业后,反馈矫正。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学习表现。

  教学反思

  我是这样预设的,以例1为导路线,通过说、想、听等环节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试一试”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根据学习菜单让学生独立完成,讲练结合,尽量做到老师少讲、精讲,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主栽着整个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完这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开放型的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生命。我深信本节课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发现、人人练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比例的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页例1---3题,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引入课题

  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1

  先在下表中写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再举例说明。

  比 比例

  意义

  各部分名称

  基本性质

  三、教学例2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先填写下来,说一说它们的区别。

  联系 例子

  各部分名称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除法

  比

  做一做:5:6=( )( )

  四、教学例3

  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方法 结果

  求比值

  化简比

  五、解比例

  X= :2【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六、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

  ②比例尺20:1表示 _____________

  3、求比例尺: 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 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七、知识应用

  练习十七第1、3题。

  八、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比和比例(一)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比和比例(一)

  比、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用途。

  比例尺。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温小学阶段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系统整理。先让学生回忆,配合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加深学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举例和实际距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比例的教案 篇6

  整体感知

  本课主要复习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比例尺的知识。

  本节课知识的呈现是这样的:教材先把比和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归纳整理成表,通过对比使同学们弄清比和比例的概念,再通过“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等形式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其中,求比值和化简比是同学们容易混淆发生错误的地方,复习时应从“一般方法”和“结果”两方面加以比较,以便使同学们形成清晰的概念,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在复习比例尺时,要使同学们理解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着重训练同学们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103页,完成第101—102页和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和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会解比例。

  2.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比例尺的应用题。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同学们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二、归纳整理

  1.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教师引导同学们回忆所学知识并完成下表:

  (2)说一说,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完成下表:

  (3)提问: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引导同学们小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

  ①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③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说法化简。

  ④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例2 解比例 12∶x=8∶2

  指名同学们说出解法,教师板书。

  (4)做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

  ①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②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

  2.求比值和化简比

  同学们做完后,组织同学们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并整理成下表:

  (2)完成教材第102页“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比例尺

  (1)教师出示一张中国地图,让同学们观察后提问:

  ②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

  (2)完成教材第103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做完后集体订正。

  (3)反馈练习

  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

  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根据右面的线段图,写出下面的比。

  ③甲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④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

  (4)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比值是( )。

  (6)如果 a×3=b×5,那么 a∶b=( )∶( )

  (7)如果a∶4=0.2∶7,那么a=( )

  (9)甲数乙数的比是4∶5,甲数就是乙数的(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1克药放入100克水中,药与药水的比是( )。①1∶99 ②1∶100 ③1∶101 ④100∶101

比例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140÷2×5

  =70×5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 千米.

  =

  2 =140×5

  =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70×5÷4

  =350÷4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 =70×5

  =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比例的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能依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让学生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 时间 路程

  (2)单价 数量 总价

  (3)工作效率 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

  2.引入新课。

  上面是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中,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有一个量变化时,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今天,先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l。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填表,并思考能发现什么。指名口答,老师板书填表。让 学 生观察表里两种量变化的数据,思考:

  (1)表里有哪两种数量,这两种数量是怎样变化?

  (2)路程和时间相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各是多少?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得出:

  (1)表里的两种量是所行时间和所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

  (3)可以看出它们的变化规律是: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总是一定的。(板书: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因为路程和时间对应数值比的比值都是50。提问:这里比值50是什么数量?(谁能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书补充成: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学例2。

  出示例2和思考题。要求学生按刚才学习例1的方法学习例2,然后把你学习中的发现综合起来告诉大家。学生观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问:这两种相关联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枝数比的比值一定)你是怎样发现的?比值1.6是什么数量,你能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吗?谁来说说这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书补充成c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枝数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

  (1)综合例1、例2的共同点。

  提问:请大家比较例l和例2,你发现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③两种量里对应数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像例l、例2里这样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40页最后一节。说明:根据刚才学习例1、例2时发现的规律,这里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追问;两种相关联量成不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问:如果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上面这种数量关系式可以怎样写呢? 指出:这个式子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y随着x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k是一定的。这时就说x和y成正比例关系。所以,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我们就用式子 =k (一定)来表示。

  4.具体认识。

  (1)提问:例l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例2里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提问:看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要看什么?

  (2)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题里的问题。指出:根据上面所说的,要知道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只要先看两种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看两种量变化时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时比值一定,它们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间成正比例关系。

  5.教学例3。

  出示例3,让学生思考。提问:怎样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哪位同学说说零件总数和时间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请同学们看一看例3,书上怎样判断的,我们说得对不对。追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要怎样想?强调:关键是列出关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三、巩固练习

  现在,我们根据上面的判断方法来做一些题。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可以结合写出数量关系式。

  2.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口答,并要求说明理由。

  3.做练习八第2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把成正比例关系的先勾出来。指名口答,选择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必要时写出关系式让学生判断)

  4.下列题里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成不成正比例?为什么?

  一种苹果,买5千克要10元。照这样计算,买15千克要30元。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是什么?用怎样的式子表示y和x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键看什么?

  五、家庭作业

  练习八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