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案

时间:2025-04-05

《比例尺》教案(精选17篇)

《比例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成语吗?(板书:以――当――)

  生:以一当十。(指名回答)

  师:那这样的话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当三十,当七当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师:那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几当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当五十,以十二当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下在数学中如何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更多。

查看全文

《比例尺》教案(通用12篇)

《比例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成语吗?(板书:以――当――)

  生:以一当十。(指名回答)

  师:那这样的话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当三十,当七当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师:那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几当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当五十,以十二当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下在数学中如何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更多。

查看全文

《比例尺》教案(精选9篇)

《比例尺》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成语吗?(板书:以――当――)

  生:以一当十。(指名回答)

  师:那这样的话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当三十,当七当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师:那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几当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当五十,以十二当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下在数学中如何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更多。

查看全文

《比例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一张方格纸。

教法学法

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个成语吗?(板书:以――当――)

生:以一当十。(指名回答)

师:那这样的话以三当几?以七当几?你是怎么算的?

生:以三当三十,当七当七十。三乘十等于三十,七乘十等于七十。(指名回答)

师:那反过来,以几当五十?以几当一百二十?你又是怎么算的呢?

生:以五当五十,以十二当一百二十。五十除以十等于五,一百二十除以十等于十二。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一下在数学中如何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以一当千,甚至以一当更多。

二、            意义构建

查看全文

比例尺的意义(精选2篇)

比例尺的意义 篇1

  教学内容:青岛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科书52-55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知道比例尺的种类,能读懂不同种类的比例尺。

  (2)根据比例尺的含义,会正确的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

  (3)正确进行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和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和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脑筋急转弯引出地图;

  2.师问: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为什么可以画在这么一张小小的图纸上呢?(缩小以后画出来的)

  3.那你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像这样余姚将实际尺寸缩小以后画在图纸上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4.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是的,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工程师在设计桥梁或房屋时,都要将原物体缩小以后画在设计图上;其实生活中还有需要将原物体扩大以后画在图纸上的例子,比如手表零件图,电脑芯片图等。那么今天老师也想请大家当一回小小设计师。

  二、探究新知

  (一)课件出示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情况预设:

  1.我想知道,怎样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2.小组内交流自己时怎么设计的?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距离的。

  3.请几个有代表性的同学回报自己的设计方案(最低3个同学,各代表一类),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板书:

  (1)9.5cm:95m=8cm:9500cm=1:1000       6cm:60m=6cm:6000cm=1:1000

查看全文

线段比例尺(通用2篇)

线段比例尺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线段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难点:

  根据线段比例尺求图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尺的知识,我们学过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值来标明的,除了数值比例尺外,还有线段比例尺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

  1、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同学们可以翻开教科书第51页,看右下角有一幅地图,地图的下面就有一条线段比例尺,它上面有0、50和100几个数,还注明了长度单位“千米”,这些数和单位表示什么意思呢?

  2、如果知道了两个城市之间的图上距离,你能不能计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沈阳和长春这两个城市,并量出它们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再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让学生说怎样列式。

  50×5.5=275(千米)

  3、你能不能把这个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怎么改写?

  三、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的第4~8题

  四、课堂小结

  创意作业:

  在地图上找出我们的家乡和北京,并计算出它们离多远。如果用5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你能画出它们在图上的距离吗?同学们试一试。

线段比例尺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上的,练习五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的含义,会根据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些的地图或平面图。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