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

2023-08-14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货币的兑换,掌握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正确地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2.经历货币兑换的计算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尝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3.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按照要求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积、商的近似值的求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美国小朋友玛丽给笑笑寄来一本6.70美元的故事书。

  师:你能提出哪些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出: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兑换外币(板书:人民币兑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了解兑换比率。

  师:钱币的兑换不是个人想怎么换就怎么换的,中国人民银行会根据世界各国货币的需求,每天公布一个外汇牌价。大家都必须按照这个牌价来兑换外币。

  (1)课件出示中国银行

  20__年10月某一天的国际货币汇率表。

  (2)让学生独立阅读,然后互相交流:从这个表里获得了哪些信息?

  2.美元兑换人民币。

  师: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上面兑换人民币的问题:6.70美元相当于多少元人民币?

  学生列式计算:6.31×6.7=42.277(元)。

  小组讨论问题:为什么这样列式?积有几位小数?应该保留几位小数?

  6.31×6.7=42.277≈42.28(元)

  小结:因为兑换比率显示,1美元能兑换6.31元人民币,那么6.70美元就是6.70个6.31,所以用乘法计算;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求出积的精确值后,一般运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人民币兑换美元。

  师:我们学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反过来用人民币兑换美元,你们会兑换吗?

  课件出示问题:妈妈用600元人民币可兑换多少美元?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决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方法。

  (2)学生汇报:600÷6.31≈95.09(美元)。

  (3)师生对比两道题的过程和结果,总结求积或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小结:积取近似值要先精确计算,再根据题目要求或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人民币兑换通常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商取近似值时,要比根据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求一位,然后取近似值。

  4.人民币兑换港币、欧元、新元。

  课件出示问题:5000元人民币能兑换多少港元?欧元呢?新元呢?

  (1)学生独立完成。

  5000÷0.81≈6172.84(港元)

  5000÷8.19≈610.50(欧元)

  5000÷5.11≈978.47(新元)

  (2)学生互相说一说兑换方法,找到兑换其他货币的规律,以便能达到兑换任意货币的目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1题。

  思考:港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和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方法一样吗?

  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00日元兑换人民币7.89元,1欧元兑换人民币8.19元,100欧元能兑换成多少日元?

  100×8.19=819(元)

  7.89÷100=0.0789(元)

  819÷0.0789≈10380.23(日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13~14页“练一练”第3、4题。

  复习旧知,指向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

  板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 篇2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 篇3

  设计说明

  小数除法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小数除法和整数除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把整数除法与相应的小数除法对比复习,使学生在比较两者计算方法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复习解决问题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根据数量关系,综合运用小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回顾,知识再现

  1.交代复习内容,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相关内容,梳理学过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除法。(师板书课题:小数除法)

  引导学生回顾下列内容: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4)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先浏览教材,梳理知识,再逐一回答以上的问题。

  ⊙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117÷36=   1.69÷26=

  (2)师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117÷36=3.25   1.69÷26=0.065

  (3)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师强调以上两道题的做法。

  (4)课件出示:56.28÷0.67=

  (5)学生独立计算。找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

  在练习中回顾小数除法的知识,在总结的过程中,既梳理了小数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综合练习,深化应用

  1.15.3÷11的商是(  ),它是(  )小数,循环节是(  ),保留三位小数是(  )。

  2.在○里填上“>”“<”或“=”。

  4.59÷4○4.59

  9.5÷0.92○9.5

  0÷18.2○0×18.2

  71.4+0.999○71.4+1

  1.54÷(1+0.01)○1.54

  (4.05+4.5)÷2○4.05

  3.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1)75.6÷13.5-(3.6+1.78)

  (2)2.3+3.91÷(22-19.7)

  (3)18-(1.4+1.25×2.4)

  (4)[15.2+(8.4-4.5×0.8)]÷1.6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 篇4

  一、创设知识迁移情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呈现知识迁移情景。

  (1)师:这里有一张医生给数学病人开的处方,不知药用对了没有,请各位小医生给以指导。

  (2)出示(小黑板)

  病症 药名

  432-2 =412

  43.2+2 =43.2

  8厘米 + 3米 =11米

  3元 + 3角 =6元

  2、交流信息,重点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是计数单位相同。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加减法呢?(揭示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想学到那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指导自学,合作交流。

  (1)告诉学生按照读想划的过程自学课本内容,并给学生提纲自学提纲供参考(小黑板出示)。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作讨论,引导小结,并看书验证)。

  (3)形式质疑。

  三、精心设练,创新思维。

  1、巧设训练,巩固新知。

  (1)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去游玩。进入乐园后,以小组学习为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玩开心点哦。

  课件出示:

  数 学 乐 园

  填空池: 方程河:

  + = + = x+ =

  - = - = x- =

  + = + = 1-x=

  迷宫: 计算园:

  请你把 - 的计算过程用学具表示出来? + - +

  (2)反馈信息,汇报收获。

  (3)由计算园的收获,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强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板书相关内容)。

  (4)师:同学们学的不错,敢接受挑战吗?(举手抢答)

  师出示口算卡: + = + = + = - = + =

  2、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师:下面我们利用学到的本领,探究这几道题的聪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 = + = 讨论:(1)它们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 = + = ( 2)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 + =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验证。

  四、全课总结(小组交流研讨、汇报)。

  师: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集锦 篇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对这些分数逐步归纳内化,从而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它们的意义及特点。本节课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创设生动有趣的分饼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估一估的猜测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涂一涂、画一画,体验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产生过程,并辅以教具演示及课件动态演示,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建立表象,抽象出数学概念。

  2.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分饼方法,充分体验分饼策略的多样化,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了解假分数、带分数和1的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数学思维,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分组进行分饼活动,从课前预设到学生应会通过预习及课上其他组同学的汇报感受不同的分饼方法及相应分数的产生,实际上还是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使学生的体验更真切、丰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彩色笔、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唐僧师徒四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生1:我最喜欢猪八戒,因为他呆头呆脑,十分可爱。

  生2:我最喜欢沙僧,因为他很实在。

  生3:我最喜欢孙悟空,因为他本领大,能降妖除魔。

  生4:我最喜欢唐僧,因为他是师傅。

  师: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遇到很多困难,有些是他们自己解决的,有些是观世音菩萨帮他们解决的。今天,咱们也来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有关“分饼”的问题。(板书课题:分饼)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创设一个接近学生喜好的动画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帮唐僧师徒解决“分饼”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紧扣主题。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分饼,质疑。

  唐僧遇到的问题:唐僧有8张一样大的饼(课件出示8张饼和唐僧的头像),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人分得多少张饼呢?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学生列式,课件出示算式)

  师:沙僧也遇到一个问题,把1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课件出示1张饼和沙僧的头像)

  预设生: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折叠再折叠,每人分得1份。(课件演示动画,呈现把1张饼切成大小一样的4份,每人1份)

  师:现在猪八戒遇到了一个难题:把5张饼平均分给师徒4人,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帮猪八戒想一想。(课件出示5张饼和猪八戒的头像)

  2.探究5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的方法。

  (1)估一估。

  每人分到多少张饼?

  (2)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饼的方法。

  以圆片代替饼,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画一画,剪一剪,分一分。

  (3)汇报结果。

  老师请一些小组的同学上台演示,边做边说。(实物投影展示)

  方法一: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每人分到张,按照这样的方法,再分第2张饼,第3张饼,第4张饼,第5张饼。最后每人分到5个张,即张。

  方法二:把5张饼重叠放在一起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5张饼的,就是张。

  方法三:先分4张饼,每人1张,再分剩下的1张饼,把剩下的这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即分到张,合在一起是1张又张。

  (4)质疑。

  师:从图上看,每人分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这可不是1张饼的,而是5张饼的;也就是说,的整体“1”是5张饼,不是1张饼。5张饼的等于1张饼的,所以,5张饼的也是张饼。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剪一剪、分一分等活动,感知数学、体验数学,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演示不同的方法,经历认识分数的产生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明确带分数的读写法。

  (1)带分数的写法。

  师:1张又张,用分数怎么表示呢?

  师演示其写法:先写整数1,表示1张饼,再紧挨着整数写分数,分数线要与整数中间对齐,表示张饼。可以写作:1。

  (2)带分数的读法。

  读作:一又四分之一。

  4.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

  师:(指着两组圆片)这两组圆片分得一样多吗?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1与呢?这两个分数相等吗?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交流,师点出分数的名称。

  生1:的分子小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真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真分数?举例)

  生2:的分子大于分母。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假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假分数?举例)

  生3:1是整数加真分数。

  明确:这样的分数是带分数。(谁来说说还有哪些带分数?举例)

  5.探究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特点,明确真分数、假分数和1的关系。

  师: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请将它们填在相应的方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