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3-08-1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通过辨认书上场景图中各建筑物的方位和在校园中进行实际测定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解决实际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资源:学生自制方向板,每组带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室内活动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 : 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 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两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已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

  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

  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图中的指南针,你们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动

  l、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

  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钢笔。为了不

  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

  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

  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三、活动总结

  谈话:对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看法?你还想不想继续进行测定方向的活动?如果想测定方向,可以几个同学结合,放学后在你们居住的地方测定,可以自己画一个表格,把测定的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或拿给家里人看。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退位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坚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学资源:例题挂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大屏幕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2、同学们,你们看了大屏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摘录如下:

  (l)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来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好不好?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并重新编写序号。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

  板书 143+126=————————————(本)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谈话:随愿意把你 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

  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用记数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 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一般应从个位加起)

  谈话: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师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自己验证。不同得题目有不同得验算方法。我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可以交换两个加数得位置,再算一算。

  你们试一试, 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学生算出结果后,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延伸迁移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并进行验算。完成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算得对不对,是怎么知道的。

  四、巩固 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两题。订正时先问:如果不另列竖式,在原来的竖式上能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吗?谁来试着这样验算一题给大家看看。再用这种办法验算其他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尽可能 说出自己从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理解表中的意思,并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帮助。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自己动手翻一翻书,从中得到感悟,理解题意。再全班共同订正。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那些,然后再告诉大家,好不好?

  板书: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269(本)

  143126

  + 126 + 134

  269269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 、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思考、体会、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挂图、投影、计数 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57+18 236+143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张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你们提出了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再投影展示给你们,你们说出算式,再回忆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投影展示下列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其中画/"的是已经解决的问题)。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 /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

  (4)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236

  (5)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236

  (6)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26+236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解决例题中的两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两个问题。

  (1)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

  生的计算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各写出一题的计算竖式,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追问:"第1题中十位上的8加4得12,该怎么办?"第2题中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这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和上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解决其他问题,

  谈话: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两个没有解决,你能独立解决吗?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订正。

  3、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

  谈话: 我们巳经用两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汁算 ,过去我们还学习过两位数的加法计算。请大家想一想 :列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集体订正。尤其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创设情景,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伴听听,然后改正过来 。提醒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和验算的好习惯。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五、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进位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吗?

  教学板书: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

  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228(本)

  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211(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得计算方法,能熟练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继续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地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地过程中,获得成功地体验,产生数学地积极情感。

  4、会用学过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景中培养灵活地解题思路。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位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进位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二、比一比,算一算

  1、学生独立计算

  6+8 7+9 8+3 5+7

  60+80 70+90 80+30 50+70

  2、互相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

  三、算算,填填

  加数

  加数

  和

  四、解决问题

  1、出示第6题挂图

  (1)看图,说说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2)小兔从家到学校怎样走比较近?先让学生说说小兔家到学校有几条路?每条路各是多少米?

  60+70=130(米) 50+90=140(米)

  50+70+80+100=300(米)

  (1)小猴呢?

  70+90=160(米) 80+100=180(米)

  70+50+60+70=250(米)

  (2)谁到学校路近一些?为什么?

  2、做第8题

  (1)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自做,集体订正,说说想法。

  3、出示第9题挂图

  (1)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每个小动物地家在哪里?互相说想法,再交流。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1000米吗? 为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 520+420=940(米)

  从小猫家到小狗家有1000米远吗? 为什么?

  板书:460+480=940(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问题。

  (4)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全班交流、讲评。

  五、全课总结

  说说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小组内交流,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教学板书:

  进位加

  小兔:

  60+70=130(米)

  70+90=160(米)

  50+90=140(米)

  小猴:

  80+100=180(米)

  50+70+80+100=300(米)

  70+50+60+70=250(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课本P31页例4,练习七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儿童商场逛一逛。出示例4的主题图。

  问:你们瞧,这个柜台里有什么?

  学生观察主题图后回答。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商场,身临其境,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教学例4。

  (1)出示情境图:从他们的议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里面的数学问题。

  (3)小明想买5辆小汽车,应该付多少钱?

  引导学生得出:12÷3=4(元)是求1辆小汽车多少钱。因为要知道小明买5辆小汽车应付多少钱,必须要先知道1辆小汽车多少钱。

  (4)鼓励学生再提出问题。

  2、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把探索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汇报的形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引发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1题。问:要完成这道题必须先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第2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并掌握利用乘法和除法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4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3—7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要学习的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会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每人10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课件出示题目)(1)□□□ □□□(2) ○○○○○○○○(3)△△△△△△△△△△△△2、请同学们用小棒动手摆一摆:3个22个5(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教学“倍”的含义1、师:连日的阴雨终于结束,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花也争相开放了,瞧!花坛里开满了鲜花,教案《《倍的认识》教案》。

  (课件出示情境图)2、花坛中有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师相机指一指,带着数,学生口答,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3、师问:3种颜色的花,你能选二种花比一比,提出什么问题?(1)比多问题和比少问题(我们知道比多,比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2)两种花之间除了可以比多比少之外,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掌握的两数之间的加减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倍”,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倍”也是两数之间的关系。)

  4、讲授:我们知道蓝花有2朵,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课件展示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想一想黄花可以怎样圈?跟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指名回答。

  (课件操作圈黄花的方法)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再指名说。

  同桌说。

  齐说。

  小结:两种花除了可以比较多少,还可以像今天这样比,是把2朵蓝花看作1份,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二)教学计算倍1、我们还知道有8朵红花,(课件出示)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能在书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吗?学生填在书上。

  指名回答。

  齐说。

  (得出结论: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2、讲授:蓝花有2朵,因此把2朵看作一份,再想8朵红花能分成这样的几份,这就是把8朵红花按每2朵一份的要求平均分,所以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会列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

  强调得数后面不要写倍,倍不是单位名称。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运算(除法)。

  下面我们来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来试着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深化

  (一)基础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1)仔细看图,谁和谁在比?把谁的长度看作1份?

  (2)想好的同学在书上P74页第1题填空。

  (3)全班交流,引导说出把这一段绿带子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2、下面咱们来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吧!

  (1)出示题目要求,全班读题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和同桌说说6里面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15里面又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说完了再填在书上第74页第2题。

  (3)课件出示摆的方法,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两个数量比,求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算?(除法)3、完成第3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明确要求再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核对,指名说算式含义。

  (3)第2小题,是谁和谁在比?把谁的个数看作1份?胡萝卜有这样的几份?(课件出示连的方法及填空内容,集体校对)

  4、完成第4题

  (1)先动手量一量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

  (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应该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作一份?要求第二条线段有这样的几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拓展练习小红今年4岁,妈妈今年28岁。

  今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去年是几倍?4年后,妈妈几岁?小龙几岁?

  (三)游戏深化(拍手游戏) 今天小朋友学得很认真,老师鼓掌(拍手2下)表扬,大家想不想自我鼓励一下?依次要求:同学们拍的是老师的2倍、3倍、4倍……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老师的3倍,你要拍几个4下?如果要拍老师的5倍呢?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四、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运算?)作业设计:课件出示一思考题:兔子有24只,小猪有8只,小狗有4只。

  兔的只数是猪的几倍?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板书设计:倍的认识平均分8÷2=483228÷4=727÷3=932÷8=4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计算方法的过程,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能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享受独立思考后发表自己见解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

  三、教学资源:

  计数器、例题插图等

  四、教学过程:

  一、迁移情境

  876—502 396—182 64—36 75—28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教师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时应及时评价。

  二、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昨天在美丽的图书馆里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出示已经解决的一些问题:民间故事书和童话书一共有多少本?民间故事书与儿童小说一共有多少本?童话书和儿童小说有多少本?儿童小说比童话书多多少本?

  提问:你们知道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呢?

  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少多少本?

  那么我们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吧!

  三、合作探索

  1、要解决“儿童小说比民间故事书多多少本?”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列算式?

  提问,接着让学生先试着计算这道题,同时指名两人板演。

  引导学生思考:这道减法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减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335—185=

  百 十 个

  3 3 5

  —1 8 5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十位上3减8不够减,怎么办呢?我们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忙解决这个问题呢?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然后全班交流并让学生试着把这道题做完,并结合板演让这两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提问:那么要求“民间故事书比童话书光多少本?”这个问题的算式又该怎样列,你知道吗?

  请大家独立解答。

  评析时请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3、小组交流,用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后再减。

  4、指导验算

  提问:你会验算这两道题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道进行验算。

  四、自主练习

  1、谈话:今天啄木鸟诊所来了几个病号,请大家当一回医生,给这些病号检查它们为什么会生病?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2、谈话:小朋友们做题非常仔细,不信大家给小博士亮亮相。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3、谈话:在动物园里,一只长劲鹿在笑话一只不知自己身高是多少的大象,大象请大家帮忙来了。

  出示图。长劲鹿说它的身高是610厘米,大象只知道自己比长劲鹿矮370厘米,你们能帮大象这个忙吗?

  五、收获提炼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六、深化提高

  “想想练练”第2题。

  教学板书:

  退位减

  335—185=150(本) 210—185=25(本)

  335 210

  — 185 —185

  150 25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2、结合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在练习中积累学习情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百几十减几十的口算和开放题的解答。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这几天,小朋在的学习非常出色,数学乐园里的熊博士要邀请大家去数学乐园游玩呢!大家想不起去啊?

  二、自主练习

  1、谈话:大家一起做做热身运动。出示口算卡片。

  17—8 13—7 18—9 15—8

  口算后,出示熊博士情境图:起点处(想想练练第5题)

  熊博士告诉大家:要想进入下一站就必须顺利过这一关哦!

  根据熊博士的提示:说说第二行的几道题你是怎样做的?

  让学生合作讨论:每组上下两道题之间有会长我别与联系?

  你能很快知道这几组题的结果吗?

  2、谈话:我们已经顺利到达第一站了(出示情境图)一起看动物们正在干什么?都要去哪儿呢?

  学生分组讨论:谁跑得最快?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谁能知道它们都要跑多远的路才能从起点出发到达游泳池呢?

  你们能否知道它们分别还要走多少米就到游泳池了呢?

  然后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3、谈话:来到了竞技站了,熊博士要求大家认真列出竖式计算后再计算结果填在书上。

  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表扬做得既对又快的学生。

  三、综合练习

  1、提问:出示“想想做做”第8题情境图。

  你们能不能算出二班学生收了废旧电池多少节吗?

  除此之外,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教师谈话:确实有那么一些少先队员一直很注意保护环境,总是将废旧电池收集起来,老师相信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也会像他们那样都能坚持保护环境,对吗?

  2、出示“想想做做”第9题情境图。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们知道原来人类在太空生活的记录是多少天?

  这位女宇航员她在太空中生活了多少天?

  她把记录提高了多少天?

  引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求这位女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天数比169天多了多少天?

  接着让学生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四、思路拓宽

  谈话: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文化的不断提高,一座座电视塔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不,我们来到数学乐园里的信息站了,大家一起看,出示情境图。

  你们能根据图上给出的信息提出一些减法计算的问题,并且着解决这些问题吗?小组里互相交流后全班交流。

  五、通过游玩,你获得了哪些本领呢?

  教学板书:

  退位减

  713—329=384

  713 384

  — 329 验算 —329

  384 713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

  2、通过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的对比练习,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些算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体验算法的发展过程。

  3、通过一些活泼、新颖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形成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进行对比练习。

  含有多余信息的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资源:

  计数器、口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引导:史努比非常喜欢和我们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可是今天它因为有事不能来到我们班了。不过,它告诉了我好几个秘密,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秘密呢?

  二、专项练习

  1、练习四中第1题(口算)

  用卡片出示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用了3分钟就完成了这些口算题,你们行吗?

  学生口算,口算后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重点巩固理解一百几十减几十的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

  2、练习四中第2题(笔算)

  教师引导:史努比告诉我:它在计算时错了一道题,我们的小朋友可要小心啊,争取一道也不错。你们能行吗?老师相们你们一定能行。

  (1)分组练习。让学生在本子上先练习第一组3小题,分别指名3位学生板演。再练习第二组3小题。

  (2)讨论比较: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一下它们在计算时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分组讨论一下。

  (3)集体点评。评析笔算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四中第3题

  我们已经知道在做计算题时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史努比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告诉我这几道题一点儿也没有错,我相们我们小朋支一定不会输给它的。

  (1)指名3人板演。

  (2)让板演的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对出现的错误及时改正,并强调学生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练习四中第5题

  (1)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河西村有28户人家,116人,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的人数一样多,要求花园村有多少人?

  (2)引导有困难的学生理解:“花园村再增加22人,就和河西村人数同样多”的意思。

  (3)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计算。

  (4)集体校对。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5)告诉学生:这儿有一个信息我们没有派上用场,并让学生找出是哪个条件。提醒学生在解决这些些问题时应学会正确地选择信息。

  四、收获提炼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把取得的成绩和史努比比较一下,怎么样?

  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五、拓展提高

  练习四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做后集体评析,对错误较多的应注意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