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估算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能运用估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估算,会用“ ≈ ”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体会估算的重要作用,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生活导入,激发估计意识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492、695、503、207、813、589、904、296、407、602、399
1、“492”和“503”都是接近500,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它们又有什么不同?(492比500少一点,503比500多一点。)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2、“399”这个数常会在哪里看到?(同时出示商场标价单)如果你选中了一件399元的商品,你真的会带399元去吗?生活中,我们总会先估计一下商品大概多少钱,然后准备一个大概的数目去购物,这样比较方便。(同时板书:估计)
【设计意图说明:估算要以数感为基础,要以理解数概念为依托,并且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握数的大小。环节1的设计通过使学生头脑中“大约几百”的数概念的清晰化,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合理调整估算结果作了有效的铺垫。环节2的设计把一个简单的数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学生自觉的估算意识。】
二、 创设情境,探索估算方法
创设情境:三八妇女节,老师到商场去购物,一圈逛下来,看中了一件衣服299元,一条裤子198元。小朋友们,胡老师买这套衣服大约需要几百元呢?(同时出示这套衣服的彩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理解题意)
(一) 学生交流,汇报方法
1、学生汇报方法一:299+198=497(元),所以要带500元钱。
学生汇报方法二:299元看成大约300元,198元看成大约200元,300+200=500(元),所以大约要带500元。
2、教师处理预案一:如果先出现方法一,教师要加以引导:你的口算能力真强,小朋友们没有你这么好的口算本领,就要动脑筋想想其他办法了。谁想到了吗?
教师处理预案二:如果先出现方法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析方法优劣。
【设计意图说明:教学估算时,把它置于具体的购物带钱的背景中,这是处于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学生所耳熟能详的,当他们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便自然地理解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体会到了估算的必要性。根据估算算式中两个数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会想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上两种,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应该说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辨析,也有小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引导才能认识到“凑整估算”这种策略的优越性。】
(二) 辨析式子,认识约等号
1、 教师出示:299+198=600(元)
2、 学生辨析:299+198的结果是大约500元,不是等于500元,所以不能用等于号。
3、 认识约等号:
(1) 学生尝试介绍。
(2) 教师介绍并完成板书:要表示结果大约是500元,就需要一个新的符号产生,它就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板书介绍约等号的写法、读法。学生集体写、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