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023-08-04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写了“我”枫树树里寻找火红的枫叶,给老师做贺卡的一件小事。事情虽小,但却包含着小学生对大自然和老师无限深情和热爱。在教学里一定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和“我”的心灵相同,感受我发现最红火红火的枫叶的欣喜心情,让学生给老师写一句话,引导学生懂得尊重老师劳动,更加热爱老师。

  学情分析:

  学生理解课文章的内容并不难,基本上可以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学生可能在理解前三段“我”寻找枫叶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采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发现,体会“我”的用心和对老师的热爱。学生把想要说的话写给老师后,老师一定要给予回答,让学生感受老师的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识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学生对大自然和对老师的热爱,激发学生们热爱大自然,热爱老师的美好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好枫叶形状的生字卡片。

  2、学生自备一套生字卡片,以及做贺卡的材料、工具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而师生之间的爱是各种情感中最伟大、最无私的。你的身边一定发生过许多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的事,给大家谈一谈好吗?有一位小朋友将他对老师的爱都深深寄予在一片火红的枫叶上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火红的枫叶》。

  2、质疑。读了课题后,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自然小节号。

  2、正音。分自然小节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反馈。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音。

  4、检测。教师出示生字卡片,随机请学生准确读字。

  三、再读课文,感悟课文的含义。

  1、自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看一看通过阅读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书上标注出来。

  2、交流。学生将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进行点拨、指导。

  3、质疑: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如:“我”为什么要这么认真的去找一片枫叶?

  4、小组讨论,组长汇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发散思维

  1、你知道哪一天是老师的节日吗?如果你就是找枫叶的小朋友,在这一天里,你想跟老师说些什么?

  2、做贺卡。我们一起来做一张贺卡,将你跟老师说的话写在上面,然后送给你们的老师吧!

  小结:

  一片小小的叶子寄托了小朋友对老师的爱,这个教师节,老师一定会很快乐的。

  五、作业:

  1、继续做贺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我 找火红的枫叶 做贺卡

  爱老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进行检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1、出示词语卡片,进行开火车的游戏。

  2、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

  自学提示:(1)读一读生字

  (2)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住它们。

  (3)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识字的方法

  (4)比一比谁的方法妙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点。

  4、学生汇报。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火:注意不要写散。

  (2)洁:右上方是“士”,不是“土”。

  三、巩固练习

  1、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一读,扩词。

  四、动手画: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还知道了什么呢?

  师:我非常想看看文中的枫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动笔画枫叶)

  五、齐读全文(激情饱满的读课文)

  六、动手拼一拼

  用小组采集的树叶进行拼图并参观。

  七、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小作者的带领下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同时也看到了小作者与老师之间深厚的感情,我也很愿意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愿我们在校园的生活中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2

  王冕学画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

  (二)简介王冕:

  王冕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从小刻苦自学,晚年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

  (三)设疑、激趣: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学画的故事。他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他是怎样画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借助拼音,同桌互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三)自读课文,并找出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同桌可商量、讨论。

  三、讲读课文。

  (一)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集体评论他们读的如何。

  (二)从讲读最后一段入手:

  1.师:王冕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为什么?书中哪一段是写的这三个问题?

  生:读第3段,然后再回答。教师板书:就像……一样

  2.师:谁像谁?

  生:王冕画的荷花就像真的荷花。

  3.师: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

  生:他天天画,不灰心。(老师马上板书:天天画,不灰心。)

  4.师:什么叫不灰心?

  小结:这说明王冕开始学画,也画不好,但他不怕失败,画不好继续画,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把荷花画得像真的一样美丽。

  5.师:王冕学画画的条件好吗?和你们自己比一比。(请班上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谈谈。)

  生:先说自己参加学习的情况,如到外边学习父母接送,要什么学习用品,家里都给买,吃穿不愁,还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王冕家里很穷,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他画画用的东西是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的,纸是找来的。

  指导朗读1和3自然段。

  6.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你知道王冕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是一个有志气,在艰苦的环境中自觉地学习,不怕艰苦,勤奋好学的孩子。

  7.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知道了什么道理?生答: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否则就学不好。

  (三)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请一位同学读第2自然段。本段共有几句话?

  1.请五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并说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实行类比的方法“入境”。

  (1)让学生说说某种花雨后与雨前有什么不同?生说:花的叶子更绿了,花瓣更艳了,花瓣和花叶子上还有小水珠,比下雨前更美丽了。

  (2)让学生看插图,说说雨后的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说:荷花更鲜艳了,花瓣……荷叶……

  3.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

  生答:雨后的荷花很美,美丽的荷花吸引着他。所以王冕想把它画下来。

  4.师问:书中哪句话写王冕想要把荷花画下来?

  5.教师范读第五句。让学生仿读。(要读出王冕渴望把荷花画下来的心情。)

  6.指导学生背诵,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诵。然后同桌互背互查。最后指名背诵。

  7.师问:王冕学画荷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谁说说他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

  (说明:因此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再次重现,加深理解和巩固。)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课文理解赏析诵读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同学们,学习了第一节课知道了些什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进行新课:

  1、数一数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为我们讲了些什么?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懂了些什么?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枫叶很红,一片比一片红)作者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这种心情。(从快慢、轻重上加以指导)

  4、作者找呀找,找到了最红的枫叶了吗?哪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谁来读这一段?其它同学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作者是怎样写出枫叶的红的?把写枫叶红的句子用“——”划出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仿照课文“比……还……,比……还……”说一句话。

  这一段除了写枫叶的颜色“红”以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请用“~~~~~~~”把它划出来,读一读。枫叶的形状像什么?这种……像……的写法,我们叫它比喻,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比喻句。仿说比喻句。指导学生读、背喜欢的句子。

  5、作者找来这火红的枫叶干什么呢?课文哪些段告诉了我们?抽生回答。

  讨论:作者为什么给老师送枫叶而不送其它礼物呢?

  (学生自由回答,自己亲手做的礼物最有意义;老师像枫叶火红火红的,装点着祖国的教育大花园……)

  比一比:作者的礼物和你送给老师的礼物,谁的更好?说出理由。

  (三)、拓展升华:

  你认为老师最需要学生的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礼物献给老师呢?在丰收的秋天里,除了教师的节日外,还有些什么节日,准备为他们送什么礼物呢?请同学们下来准备。

  (四)、作业布置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4

  《火红的枫叶》教学内容:课文理解赏析诵读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

  同学们,学习了第一节课知道了些什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进行新课:

  1、 数一数课文有多少个自然段?

  2、 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为我们讲了些什么?

  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3、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懂了些什么?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枫叶很红,一片比一片红)作者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这种心情。(从快慢、轻重上加以指导)

  4、 作者找呀找,找到了最红的枫叶了吗?哪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谁来读这一段?其它同学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作者是怎样写出枫叶的红的?把写枫叶红的句子用“——”划出来,读一读。请同学们仿照课文“比……还……,比……还……”说一句话。

  这一段除了写枫叶的颜色“红”以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请用“~~~~~~~”把它划出来,读一读。枫叶的形状像什么?这种……像……的写法,我们叫它比喻,这样的句子,我们叫它比喻句。仿说比喻句。指导学生读、背喜欢的句子。

  5、 作者找来这火红的枫叶干什么呢?课文哪些段告诉了我们?抽生回答。

  讨论:作者为什么给老师送枫叶而不送其它礼物呢?

  (学生自由回答,自己亲手做的礼物最有意义;老师像枫叶火红火红的,装点着祖国的教育大花园……)

  比一比:作者的礼物和你送给老师的礼物,谁的更好?说出理由。

  (三)、拓展升华:

  你认为老师最需要学生的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礼物献给老师呢?在丰收的秋天里,除了教师的节日外,还有些什么节日,准备为他们送什么礼物呢?请同学们下来准备。

  (四)、作业布置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5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发兴趣。

  (一)板书课题。

  (二)简介王冕:

  王冕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从小刻苦自学,晚年以卖画为生。他善画梅花,题画的梅花诗也很有名。

  (三)设疑、激趣: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是讲王冕小时候学画的故事。他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他是怎样画荷花的?

  二、初读课文。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二)借助拼音,同桌互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

  (三)自读课文,并找出上面提出的三个问题的答案,同桌可商量、讨论。

  三、讲读课文。

  (一)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集体评论他们读的如何。

  (二)从讲读最后一段入手:

  1、师:王冕学画什么?画得怎样?为什么?书中哪一段是写的这三个问题?

  生:读第3段,然后再回答。教师板书:就像……一样

  2、师:谁像谁?

  生:王冕画的荷花就像真的荷花。

  3、师: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

  生:他天天画,不灰心。(老师马上板书:天天画,不灰心。)

  4、师:什么叫不灰心?

  小结:这说明王冕开始学画,也画不好,但他不怕失败,画不好继续画,刻苦努力,最后终于把荷花画得像真的一样美丽。

  5、师:王冕学画画的条件好吗?和你们自己比一比。(请班上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谈谈。)

  生:先说自己参加学习的情况,如到外边学习父母接送,要什么学习用品,家里都给买,吃穿不愁,还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王冕家里很穷,他一边放牛,一边找些书来读。他画画用的东西是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买的,纸是找来的。

  指导朗读1和3自然段。

  6、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你知道王冕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是一个有志气,在艰苦的环境中自觉地学习,不怕艰苦,勤奋好学的孩子。

  7、师:你从王冕学画这件事知道了什么道理?生答: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否则就学不好。

  (三)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请一位同学读第2自然段。本段共有几句话?

  1、请五位同学每人读一句。并说出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实行类比的方法“入境”。

  (1)让学生说说某种花雨后与雨前有什么不同?生说:花的叶子更绿了,花瓣更艳了,花瓣和花叶子上还有小水珠,比下雨前更美丽了。

  (2)让学生看插图,说说雨后的荷花有什么特点?生说:荷花更鲜艳了,花瓣……荷叶……

  3、师问:王冕为什么要学画荷花?

  生答:雨后的荷花很美,美丽的荷花吸引着他。所以王冕想把它画下来。

  4、师问:书中哪句话写王冕想要把荷花画下来?

  5、教师范读第五句。让学生仿读。(要读出王冕渴望把荷花画下来的心情。)

  6、指导学生背诵,看着黑板上的板书背诵。然后同桌互背互查。最后指名背诵。

  7、师问:王冕学画荷花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谁说说他的愿望是怎样实现的?

  (说明:因此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再次重现,加深理解和巩固。)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6

  一、教材简析。

  《祖国在我心中》是第三单元《祖国》当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以渐进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在地图上该怎样寻找我们的祖国中国,我国的首都北京,我省的省会福建,以及跟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省,从而进一步了解祖国,认识祖国,并通过让学生学会看世界地图,认识我国的几个邻近国家。

  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只有一个大段,但通过:第一眼寻鸡形的祖国,第二眼找红星状的北京,第三眼查故乡省会福建,三个有层次的步聚,使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四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地名词:—是鸡形祖国,这是我国的地形;二是红星北京,这是我国的首都;三是故乡福建;四是隔海相望中国台湾。通过以上四个名字的介绍,让学生在脑中从祖国到中国台湾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3、图文结合。

  在文字叙述的下面有一张中国地形图,并把首都北京和台湾省标示了出来,让学生在看文字的过程中,可以边欣赏地图,同时还可以在地图上把省会福建省标示出来。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根据本文的教材北景,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一句话的含义。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祖国时时在我心间”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本句话的.意思,并提升到赞美、热爱祖国,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祖国在我心中》—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昂首”、“辽阔”和“祖国时时在我心间”的意思。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抓关键的字、词。

  三、学程简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加以辅导,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加深;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祖国的崇敬、热爱之情。充分发挥图文结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在看中求悟。

  (一)、激发兴趣,体会作用,揭示课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课始,我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后,指着地球仪,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试着找出我们的祖国?它在哪个位置?看起来像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看“鸡”形?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便可知晓怎样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要寻找的地名,从而了解地球仪的作用,进而了解祖国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祖国的形状,再出示课题《祖国在我心间》。

  (二)、教会方法,引导探究,领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祖国时时在我心间”是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了解的字和词,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祖国在我心中”,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讨论有疑难的问题,并动手在图画本上画一画祖国的地形图,标出首都和福建两个名称。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学全班交流动手画图”四个层次的教学,在此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科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科的整合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课文时,我设计了以下程序:出示祖国的地形图,再朗读课文,接着在图画本上画出祖国的地形图,并标示出首都北京和省会福建,从而使学生对“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句话有个较直观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使本课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四)、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已经学到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即借助于以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写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切深感受,从而大大激发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

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7

  祖国在我心中一、教材简析。

  《祖国在我心中》是第三单元《祖国》当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本文以渐进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在地图上该怎样寻找我们的祖国中国,我国的首都北京,我省的省会福建,以及跟大陆隔海相望的台湾省,从而进一步了解祖国,认识祖国,并通过让学生学会看世界地图,认识我国的几个邻近国家。

  从教材内容看,本文有三大特点:

  1.结构严谨。

  课文只有一个大段,但通过:第一眼寻鸡形的祖国,第二眼找红星状的北京,第三眼查故乡省会福建,三个有层次的步聚,使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选择精炼。

  课文选取了四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地名词:—是鸡形祖国,这是我国的地形;二是红星北京,这是我国的首都;三是故乡福建;四是隔海相望中国台湾。通过以上四个名字的介绍,让学生在脑中从祖国到中国台湾有一个大体的认识。

  3、图文结合。

  在文字叙述的下面有一张中国地形图,并把首都北京和台湾省标示了出来,让学生在看文字的过程中,可以边欣赏地图,同时还可以在地图上把省会福建省标示出来。

  本课课文语言清新、简洁、浅显,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情,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根据本文的教材北景,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一句话的含义。由于文字的描述是抽象的,加之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要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确“祖国时时在我心间”是有一定难度的。由此,确定本课的难点为:明确本句话的意思,并提升到赞美、热爱祖国,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祖国在我心中》—课的总教学目标是: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昂首”、“辽阔”和“祖国时时在我心间”的意思。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

  4.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抓关键的字、词。

  三、学程简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学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加以辅导,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加深;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祖国的崇敬、热爱之情。充分发挥图文结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在读中求解,在看中求悟。

  (一)、激发兴趣,体会作用,揭示课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带有情感体验的认识需要,它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愉快的体验,并乐于进一步接受新知识的意识倾向。因此,课始,我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后,指着地球仪,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试着找出我们的祖国?它在哪个位置?看起来像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看“鸡”形?这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通过阅读,便可知晓怎样在地球仪上寻找我们要寻找的地名,从而了解地球仪的作用,进而了解祖国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祖国的形状,再出示课题《祖国在我心间》。

  (二)、教会方法,引导探究,领悟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文的最后一句话“祖国时时在我心间”是重点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了解的字和词,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祖国在我心中”,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讨论有疑难的问题,并动手在图画本上画一画祖国的地形图,标出首都和福建两个名称。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互学全班交流动手画图”四个层次的教学,在此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读读、画画、议议中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课文内容。

  (三)、学科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科的整合融声、形、色、图于一体,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为教学过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获得多重刺激,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兴趣,协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课文时,我设计了以下程序:出示祖国的地形图,再朗读课文,接着在图画本上画出祖国的地形图,并标示出首都北京和省会福建,从而使学生对“祖国时时在我心间”这句话有个较直观的感受,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使本课的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四)、实践作业,学以致用,巩固提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迁移是已经学到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即借助于以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在小学阶段,写作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如果运用迁移规律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技巧,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的那种切深感受,从而大大激发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