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023-10-16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回乡偶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及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思考: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及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学生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父母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表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 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 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赠汪伦

  [设计理念]

  着眼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尝试写诗。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教学目标 ]

  1、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品渗透的感情。

  2、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3、背诵、默写本诗,并改成现代文或尝试写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出示课题。

  古诗都有其鲜明的节奏和很美的意境,今天学习古诗要懂得作者怎样抓事物的特点,怎样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二、教师出示古诗,学生跟着教师抄写。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意书写时的正确、美观,写后同桌互评)

  三、理解诗题,作者简介。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是“送给”的意思。汪伦,是李白的好朋友,今安徽省泾县人,诗中提到的桃花潭是安徽泾县西南的一处名胜,在李白游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别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这首诗留别。

  四、轻声读二至三遍,教师指导读准字音。

  五、边读边想象,要在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

  六、学生个别读,自由读。

  七、教师范读,学生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八、释词译句。

  让学生边读边将词语的意思串联起来。(读通)

  对感悟诗句有困难的,教师予以点拔、交流。

  (李白我坐船刚刚要走,忽然听到岸上传来齐着脚步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九、解读诗意。

  1、诗主要写送别,汪伦送李白方式有何独特性?

  2、课文第3、4句,用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抒发了什么感情?

  十、朗诵想象。

  要求学生边吟诵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学试背,请二位同学上来默写。

  十二、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小黑板出示)

  一读:理解题目,了解字词;

  二读:连词译句,连句译全诗;

  三读:入景入情,熟读成诵。

  十三、创造性写一个和同学或亲人送别的篇段,能写成诗歌形式的,就写成诗歌形式,不能写的。仿照译句写一个片断。教师朗读上一学年一学生模仿《赠汪伦》写的一首诗:

  赠外婆

  吴岑岑

  岑岑乘车将欲行,

  忽闻窗边叮咛声。

  秋时朝阳暖如火,

  恰似外婆送我情。

  十四、学生开始作业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1、课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如果有条件,制作反映课文内容的有关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2、识字。本课要求认的字不多,只有2个。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字。如,让学生在古诗的朗读中识字;或者画出不认识的或容易读错的字,重点识记;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识字。“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写字指导。“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建议边示范边指导学生一笔一笔地写。

  4、这两首古诗千古传唱,家喻户晓。诗文意境美、形象美,学生读起来会有浓厚的兴趣。教学要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再比一比谁诵读得好。对诗句的意思,不必要求学生逐句讲解。

  5、古诗的学习,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配画、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 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此外,诗中还有许多用词巧妙生动、意境优美的地方,像“楚江开”“至此回”“日边来”“晴方好”“雨亦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细心体会。

  6、课文中的两首古诗,也许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例如: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要突出“开”“回”“出”“来”等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7、在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对诗句意思有大致了解的基础上,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第一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第二组两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冰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文字描绘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自己想象的画面,既可以是画诗的局部(某一句诗),也可以是画诗的整体,只要能大体符合诗意即可。

  选做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可以请学生当堂背背自己知道的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可以先分小组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再请同学在全班交流。要鼓励学生课后多积累古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张的比喻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后者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物景色与幽雅的环境,表现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同地也表现了他对重游故地的向往和盼望回乡的心情。

  学情分析:

  这两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必须在教学时进行点拨,之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会,去感受,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即可。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3、解题

  (1)“望”是什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学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别人说过,或从电影、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景怎样?(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通过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围绕: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彩。

  生:产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的情景。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讨论: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3、读三、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张,说明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大,它的声响会怎么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觉得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好像写出了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了人间。这是多么大胆、新奇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抓住:生、挂、飞、落)

  6、诵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练习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通过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舒畅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画起伏的山峰。“千秋雪”,教师讲解: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代的长。“千秋雪”就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讲解:窗户好像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生动,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画一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观赏这幅特殊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观赏窗外的景色,说明他此刻的心情怎样?(心情舒畅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什么?东吴指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勾画出草堂附近各具特点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欢快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反复练读。

  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

  “鹂”左右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读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四、课外延伸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这一课安排了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著的《望天门山》和号称东坡居士的北宋诗人苏轼所著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两者相比,都是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前者写所见,抒发赞美之情,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后者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根据本组教材安排2课时教完,我想第一课时先教《望天门山》。下面我就重点分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句。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字词来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非身历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水点缀得活泼了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进一步领会诗意,进入诗境,品味大诗人李白诗作的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美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成了教学目的之一。据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二)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对诗的初步感受能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有感情的朗读,能背诵和默写课文(课后要求两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可在第二课时再让学生作选择。)

  五年级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不再生疏。根据学生实际,我认为理解诗句含义,准确解释字义,合理想像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应该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难点就是通过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幻灯、挂图、录音机、

  课件等)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运用尝试教学法,如绘画、配乐呤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以此来落实重点。并用举一反三法来开拓学生视野,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更加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更加热爱祖国,以此来突破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读读画画,读读讲讲,做尝试的练习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三、教学程序

  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知诗人解题意 →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迁移运用”这一模式作为教学步骤。

  下面,我就侧重地作个解说。

  1、诗人解题意。

  我首先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导入,(幻灯出示诗句和插图)。学生一定非常熟悉,这首诗同是李白所著,又是从“望”字着眼,这样让学生结合回忆导入新的古诗《望天门山》的学习当中,既可复习旧知、加强记忆,又易找到知识的联结点,为学习新课作平稳的铺垫。接着(板书课题),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李白诗人的了解,对课题的解释也自然明了。

  2、抓字眼明诗意。

  ①小组合作通读全文,感知古诗。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幻灯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讨论。

  与此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如:断、开、回、出等)讨论、品味,领悟诗意,这是本模式中关键的一步。字词是古诗肌体的“建筑材料”,只有体会词义的丰富性,才能创设想象的氛围。

  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这一环节我运用了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想意境悟诗情。

  ①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把自己的想到的画面试着画出来。(学生乘兴作画,再现诗境,加深理解,落实了重点)

  ②请学生(组内推荐代表)结合自己画的画面,叙述美景。我尊重他们的不同的阅读感受,把大概的诗意叙述好就行。(我在此也可根据他们的叙述,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让他们也评一评)

  ③运用多媒体课件,边播放长江壮丽景色,边出示划好节奏线的整首古诗,听朗诵示范,以此创设他们想象的氛围,沉浸在诗情画意的享受中。使学生形象地感知深藏在跳动的字里行间的深信深邃隽永的思想和委婉复杂的感情。最后配乐诵读,学生置身于诗的美境,体察、感悟、陶醉,直至背诵。

  4、迁移运用。

  最后,我用幻灯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登鹤雀楼》、《山行》等等,让学生按上述方法配上音乐呤诵,读中悟,悟中读,以悟促读,举一反三,扩宽视野,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想像着画面,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达到与本文诗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突破了难点。教育学生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四、板书设计

  一首优美的诗是一幅美丽的画,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产生画画的兴趣做个榜样,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设计以下板书: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

  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高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发挥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古诗

  2.从生活实际中识字

  (1)认读生字

  (2)创设生活情景,利用课文的语境,综合运用生字。

  (3)写字指导

  三、学习古诗《回香偶书》

  1.自由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读古诗

  4.创设情境

  5.有朗读全诗

  四、实践活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增汪伦》,体会诗人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古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小组讨论:怎样读出感情?

  3.班上汇报。

  4.创设情境

  5.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三、实践活动

  四、指名读古诗两首。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课堂实录 由于本课堂实录属于现场记录,不准确或不完整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原谅。 课前谈话:能用武汉话介绍一下武汉吗?能用古语说一说,表达对客人的欢迎吗? 师:这节课咱们来学习两首古诗。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古诗。在读一遍的时候,要注意借助字典和书上的注释把字音读准确,读第二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古诗读通顺。 生自读古诗。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谁能读得比他好?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读得怎么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生再读。 师:诗里有许多多音字,你怎么提醒大家? 生:朝,早晨的时候读zhao,在指示方向的时候,读chao。 师:对。 生:舍。 师:什么意思? 生:酒店。 师:能像这两位同学这样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吗? 生齐读。 师:我们刚才知道古诗的正确读音,但仅仅知道读音行不行?还要明白什么?以往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1:问老师。 生2:看注释。 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自己思考一下,还不能解决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 生读。 师:谁来讲讲古诗的意思?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就是……, 师:你能告诉我你是用什么方法吗? 生:看注释。 师:后面两句谁来说? 生:后面两句是写他们…… 师:你说得很好,请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古诗的意境。 师:看来,想象是理解古诗的好办法。你能再读一读这首古诗吗?其他同学听她读,注意想象画面,看看自己能感受到什么? 一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王维一杯又一杯地喝酒,我感觉他们是很好的朋友。 生:我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友情很深。 师:大家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情谊很深厚? 生:我从“劝”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情谊。 师:如果让你读,你怎么读? 生读。 生:我还从第一句中的朝雨中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情谊深厚,雨水就像是王维的眼泪。 师:你怎么读? 生读。 师:今天,劝君更尽一杯酒,又是怎样的一杯的酒啊!读书我们劝慰的语气? 生读。 师:这还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挽留的酒。 师:读出挽留的语气。 生读。 师:可是此时,分别就在眼前。过去的安西有多远,看地图,老师讲安西的位置。有三千多里,当时的交通工具要走大半年,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答。 师:想到朋友就要远去边关…… 那就读出来吧! 生再读。 (播放图片(杨柳依依)、音乐。) 师:这难舍难分的情…… 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的伤感? 生:是窗外的小雨。 师:你为什么这么想? 生答。 师:就在分别的今天,尽管是那青青的杨柳,却留不住朋友的脚步。把书端起来,让我们再次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情谊吧! 生再读。 师:我们通过对诗意的领会,感受到诗人的那份感情。让我们试着背诵古诗,好吗? 生齐背古诗。 师: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就写在咱们武汉的长江边。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课题。 师: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提示“孟”、“鹤”、“陵”的写法。 师:刚才我们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从知音、明意到悟情,学习的道路我们已经共同铺就。你想达到哪个高度?(悟情)武汉的孩子真了不起,那就利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自学古诗。注意圈画出生字词,用你的笔的诗旁写下你的感受。 生自学,教师巡导。 师:学完了你就坐正。谁成功地站到了第一个台阶上? 生举手。 师:你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师:很好,谁能读得像他这么好?(许多学生举手)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真好。谁已经迈上了第二个台阶,说说古诗的意思? 师:谁还没有发过言?来,请你。 一生说意思。 师:说得真好。谁还会说? 另一生再说诗意。 师:谁能帮帮她,什么叫孤帆? 生:孤帆有两层意思…… 师: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生:天际流。 师:谁能理解。 生:就是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还有哪个词不理解? 生:唯见。 生:唯见就是只见的意思。 生:广陵是什么意思? 生:广陵是一个地名。 生:远影。 生:远影就是远远的影子。 师:对比我们刚才学习的两首古诗,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有关送别的诗。 生:都是唐代诗人写的。 师:还发现什么? 师:古诗的作者都是送行,而且都有一个尽字。在第一首诗中是消失的意思;在第二首诗中是喝完的意思。 师:你真了不起,叫什么名字?(生答)很了不起,你已经能够领会古诗的感情。 生: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好朋友。 师:第一首诗作者是以酒相送,那李白送孟浩然是以什么相送? 生:目光相送。 师:送了多久? 师:一个看字,……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回头再望黄鹤楼,烟花三月的黄鹤楼还是那么美吗? 生:不美。 师:你为什么摇头? 生:友人已经走了,再美的景色有什么用呢? 师:说得好。把书端起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回顾我们刚刚学习的两首古诗,无论是……、还是…… 但他们有一点的相同的—— 生齐:难舍难分的情谊。 师:正是有情,这首诗才会代代传诵。四十分钟是短暂的,你们想怎样送老师? 生1:我这里有杯酒,祝我们和马老师的友情天长地久。 生2:我想以画相送…… 生3:我想以诗相送——微笑着来,正如您微笑着去…… …… 齐唱长亭外。 下课。  

  古诗两首   

  [个人简历] 马智华,女,1976年出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得黑龙江省教学能手、大庆市优秀教师、大庆市“星星火炬”奖章等称号。 9年来,扎根一线,逐步形成了真实、扎实的教学风格。《滥竽充数》在黑龙江省创新教育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壹等奖。《海滨小城》在黑龙江省首届优秀实验课评比中获壹等奖。《新型玻璃》在全省基础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壹等奖。05年在大庆市小学课堂教学综合素质大赛中获得壹等奖。 先后为国家级新课程骨干培训班、大庆市课改教师培训、大庆市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作研究课或讲座。有多篇论文、教学设计、经验交流在《中国教育学刊》《大庆教育报》等刊物中发表,《荷花》《威尼斯的小艇》二课被黑龙江人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参与的各级实验课题,成果显著,先后获得黑龙江省创新教育优秀实验教师、黑龙江省小学生自由作文实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现任大庆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 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寄情酒更浓、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 (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板书:明诗意)   (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 预设:“浥”“更尽”“新”的理解。 3.悟诗情。 (1)寄情酒更浓。 过渡:通过你的讲解,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元二与王维到底是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 抓“劝” “更” “尽”等字的理解,感受好朋友送别时的情景。 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 预设: 抓“雨”“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 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 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对比古今的交通工具,来体会古人离别容易相聚难。 介绍背景:王维在元二走后的几年后便去逝,此次的告别竟成了绝别。 (板书:悟诗情)是啊!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谁记下了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请站起来,让我们一起背诵读这首古诗,铭记这份的送别的情意吧! (巧搭“音”“意”“情”学习阶梯。通过借酒抒情,借景叙情,背景升情三大环节,使学生融入文本,感悟诗情,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方法运用,自主解读。 1.在我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造成离别容易相会难,所以描写送别的诗还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投影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师生总结学法 3.同桌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1)读准音。 (2)明诗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5.对比学习悟诗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联系我们刚才学习的《送元二使安西》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写送别,都是送好朋友(故人),都有景物的描写。 王维借雨、柳、酒抒发了对元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又有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呢? 多元理解“黄鹤楼”“烟花三月”感情朗读体会离别的悲伤。 理解“孤帆” “尽” “唯” 感情朗读体会李白送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 6.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1.你还了解哪些描写送别的诗。 2.总结:不论是以酒相送的酣畅淋漓、以目相送的默默无语、说到底都是因为朋友之间有一份( )他们都是在(以情相送) 因为有了情,这些文字才被人们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才被称为民族的瑰宝啊! 3.今天我们共渡了四十分钟, 马老师马上就要离开你们,想不想送送我呢?你想怎样送呢? 4.老师与学生话别,共勉。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巧抓真实送别情境,为学生的多元表达搭建平台。使师生在浓浓的送别气氛中,再次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了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王维 悟诗情 目 酒 明诗意 情 知诗音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两者相比,《锄禾》难度较之《悯农》稍大些。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春晓》。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所以,学好古诗《锄禾》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锄禾》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学《悯农》,补充学习《咏鹅》、《春晓》。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

  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锄禾》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画面并板书:锄禾)

  《锄禾》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古郎月行》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而《锄禾》这首古诗也比较简单,但在理解意思时必须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那么,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

  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我校一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五个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禾、午、粒、辛、苦,着重理解“锄禾”“当”、“皆”“辛苦”这些字词的意思。(智能目标)

  2、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智能目标)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背诵古诗。(技能目标)

  4、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5、懂得农民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学生尊重农民的劳动,爱惜粮食。(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为了更好得完成教学目标。我作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先预习古诗。尽自己能力弄懂古诗。

  2、制作好《锄禾》的讲解课件以及生字教学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三、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四个步骤(出示投影)。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解诗题

  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自行弄懂“锄禾”的意思。教师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悯农》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悯农”的意思。

  2、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本课两首古诗原题就叫《悯农》。《锄禾》原为第二首。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同时强调李绅是我们无锡人,他的诗很有名气。

  3、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以及在课外已经掌握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因为实验班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积累比普通班的孩子要多得多,所以,通过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点拨”在什么地方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2.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3.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在这里,要告诉学生:为了使句子说得清楚、明白,可以颠倒古诗中词语的顺序,并且引导学生按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干什么的顺序将第一句说完整)。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课件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逐步展示,生字的教学也穿插在其中)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4、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出感觉来,我分4步进行教学:

  1、教师示范朗读,确定基调:严肃、较沉重。*(教师范读)

  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3、教师进行适当的技巧指导:比如: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句,我要求学生重读“谁之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减慢速度进行朗读。(教师范读)

  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竞赛读等多种形式,直至熟读成诵。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当然,要求不能很高,能够大概说出意思就行了。因为毕竟才一年级,还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

  四、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的“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积累一些古诗词,准备进行古诗朗诵大赛。

  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

  我先进行《锄禾》的复习检查,然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春晓》这两首古诗,让学生进一步在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掌握知识。当然,对于补充的《咏鹅》、《春晓》两首古诗,要求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行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谢谢。

  附板书:

  锄禾

  解诗题:锄禾

  知诗人:李绅(唐)

  明诗意:当、皆、粒粒皆辛苦

  诵诗句:严肃、较沉重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作业4中带点词语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赠汪伦》后两句诗比喻、夸张运用的巧妙和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

  2、体会《过故人庄》中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准备:

  1、预习古诗,查阅相关的资料。

  2、配套光盘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理解《赠汪伦》,体会李白和汪伦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25、古诗两首,其中第一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这是一首送别体古诗。

  板书:赠汪伦

  李白

  2、关于这首诗的来历,里面还有一个动听的故事,想不想听一听?

  (教师讲关于《赠汪伦》一诗的来历)(教参201页)

  二、学习《赠汪伦》,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

  学生自主读诗,思考诗中说的是谁送谁?谁别谁?

  2、指名朗读。

  3、说说“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是怎样别汪伦的?”

  4、理解诗歌意思

  (1)交流词语的意思。

  欲:将要

  赠;送

  踏歌:一种用脚步敲打节拍唱的民歌。

  不及:比不上。

  (2)交流诗句的意思。(说出大意即可,不必字字不差)

  我坐上船儿正准备远行,

  突然听到岸上传来踏歌的声音。

  桃花潭水啊,你虽然深过千尺,

  也比不上汪伦赶来送我的情谊深。

  三、体会意境,了解修辞手法。

  1、朗读古诗,想想当时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来说一说。

  (1)指导说出诗的意境。他们之间说了些什么话。

  (2)指名表演离别的情景。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中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用什么来说明汪伦和“我”的情谊?

  (用桃花潭的水来比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与汪伦间的感情怎么样?

  四、朗读、背诵古诗。

  1、教师总结。前两句诗叙事,后两句抒情,全诗表达了送别情深的感情。

  指导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五、拓展练习

  1、《赠汪伦》是一首送别体诗,你知道的送别体诗还有哪些?

  2、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轻声读。

  3、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讲谁送谁,谁别谁?用什么来相送?

  (《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

  4、朗读两首古诗。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抄写古诗。

  3、收集有关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学习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间的情深意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古诗《赠汪伦》

  2、《赠汪伦》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表达了什么感情?

  (描绘了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了送别情深。)

  二、学习古诗《过故人庄》

  1、这是一首讲朋友间情谊的古诗。

  2、解题

  故人:老朋友

  庄:村落,田舍

  过故人庄:经过老朋友的村舍

  3、简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4、轻声读古诗,想想古诗意思。

  5、指名读课文。

  6、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二行诗

  a、轻声读诗句,理解:

  具:准备,置办。

  鸡黍:鸡和黄米。

  至:到。

  田家:农家。

  b、意思: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

  (2)、诗人来到农家看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诗人一起走进农家吧?

  (3)、理解第三、四行诗

  a、轻声读,思考:来到农家,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怎样的景色呢?

  b、结合图理解:

  合:合拢

  斜:原指不正。这里指群山连绵起伏。

  郭:城墙。

  c、意思: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

  d、这里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画卷。

  e、讲解对仗句的特点: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绿树”对“青山”是写景物的,“村边”对“郭外”都是写地点的,“合”对“斜”都是写事物特点的。

  (4)、理解五、六两行诗

  a、读诗,理解:

  轩:窗户。

  面:向着。

  场圃:谷场和菜园。

  话:谈话。

  桑麻:这里指农家的生活。

  把酒:举起酒杯(看图理解)

  b、意思:打开窗户面对着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闲谈农家的生活。

  c、他们可能会谈些什么?

  d、这两句诗是否也是对仗句?

  e、诗人和好友沉浸在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里,举杯畅饮,真是好不惬意。

  (5)、理解第七、八两句诗

  a、读诗,理解:

  待:等。

  重阳日: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就:欣赏、观赏。

  b、意思: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还会来观赏菊花的。

  7、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老朋友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庄做客。村边,茂密的绿树连成一片,村外,隐隐横斜着一抹青山。打开窗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饮美酒闲谈桑麻。呵,朋友,等到重阳佳节那一天,我们一定会再来观赏菊花。)

  三、总结全诗。

  1、这首诗通过诗人探望老友,主客把酒话家常的场面描写,展现了一幅由绿树、村舍、青山、城墙组成的优美画卷,体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家生活的恬淡舒适。

  2、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古诗。

  2、填空。

  《过故人庄》反映的是诗人_________应邀到_________家,主客把酒话家常的感人场面。诗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一幅优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先解释带点的词语,再理解诗句。

  (1)、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家中。

  4、组词

  黍( ) 邀( ) 郭( ) 圃( )

  黎( ) 激( ) 谆( ) 铺( )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

  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

  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25—121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

  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

  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练习”2、3的题。

  (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l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76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

  (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

  “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片断】

  指导朗读、实践活动

  一、指导朗读

  1、朗读全诗,说说读后感。

  2、熟读全诗,感情朗读:

  ⑴ 自由读:

  把两首诗读正确,读通顺。

  ⑵ 个别读:

  要求读流利。

  ⑶ 范读:

  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感受一下老师的感情朗读,以范读带朗读。

  ⑷ 学习感情朗读:

  要重点体会“老大”、“衰”的语调,要读出“笑”的形象来,读出“忽”的速度感、意外感。

  3、积累巩固:

  ⑴ 自由背。

  ⑵ 限时背:限两分钟,看谁背得快。

  ⑶ 比赛背:小组赛、个人赛,看谁背得好。

  二、实践活动

  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表演《回乡偶书》。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