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2023-08-02

《三顾茅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顺本文字音。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4.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了解刘备及诸葛亮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本章节烘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

  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演的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的更精彩,尤其是对智诸葛亮的描写。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作者介绍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三国演义》介绍

  1.“演义”即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演义”还是特定的文体。

  2.《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1)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

  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

  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

  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争斗;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3.《三国演义》主题: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和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

  四、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查找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熟悉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识记并抄写生字,标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这首诗是写谁的呢?——诸葛亮

  二、整体感知

  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明确:刘备、诸葛亮、张飞

  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四个: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探究刘备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

  明确: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明确:

  (1)三顾茅庐。

  (2)三请之时,“令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

  (3)“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

  (4)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5)斥责张飞

  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

  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四、拓展

  1.关于刘备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60年,出生于涿县

  184年,桃园三结义,同其弟征伐黄巾

  194年,升任徐州牧

  195年,吕布投靠刘备

  196年,投靠曹操

  200年,投靠袁绍

  207年,投靠刘表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大败曹操

  209年,任荊州牧,与孙权联姻

  214年,入成都,领益州牧

  215年,刘、孙分占荆州

  219年,进位汉中王

  221年,即帝位

  222年,兴兵伐吴

  223年,殁于白帝城

  (2)字玄德,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刘胜玄孙,身高7尺5寸(汉尺),双手下垂可以超过自己的膝盖,眼睛能看见自己的大耳。

  2.关于刘备有哪些主要情节?

  桃源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刘备摔阿斗、白帝城托孤、葭萌关收马超、伐林送徐庶、计夺天荡山、伐吴殒命

  3.刘备有哪些性格特点?

  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胸有大志而锋芒不露,机智善变,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宽仁爱民。

  五、作业

  阅读与刘备有关的重要情节。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施耐庵

  刘备

  ↓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交流阅读心得。

  二、探究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描写。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明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3.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

  4.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一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

  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

  5.课文中刘备的哪些带有比喻修辞的语言表现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

  (1)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6.你认为使孔明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虽逢其时、未逢其主之权宜之计。

  7.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诸葛亮的特点?

  明确: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及环境描写)。

  三、拓展

  1.关于诸葛亮你知道哪些信息?

  (1)时间表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出山辅刘备。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227年,上出师表,初出祈山。

  228年,街亭失守,斩马谡。

  232年,发明木牛流马。

  234年,病逝五丈原。

  (2)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

  身高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瓢瓢然有神仙之概。

  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

  2.关于诸葛亮有哪些主要情节?

  隆中对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巧布八阵图、七擒孟获、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激周瑜、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智算华容道、遗计杀魏延、骂死王朗、造木流牛马、五丈原禳星、死诸葛走生仲达、挥泪斩马谡

  3.诸葛亮有哪些性格特点?

  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才能过人。

  忠心耿耿、感恩图报。

  法纪严明、严于律己。

  四、作业

  1.阅读与诸葛亮有关的重要情节。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施耐庵

  诸葛亮

  ↓

  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

《三顾茅庐》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抓住描写张飞的关键词语,感悟张飞的性格特点,学习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特点的方法。

  3。体会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学会尊重他人、以诚待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任何时候提到诸葛亮,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由衷的自豪感。因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百分之百的中国的智多星。今天,我们将学习的“三顾茅庐”不过是诸葛亮众多故事之一,但是,仅仅从这一个故事中,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们就可见一斑。(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拜谒(yè)纶巾(guān)末胄(zhòu)

  愧赧(nǎn)倾颓(tuí)存恤(xù)

  殆尽(dài)疏懒(lǎn)鄙贱(bǐ)

  如雷贯耳(guàn)顿开茅塞(máo)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窗外日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未审得入览否:明白,知道。

  不胜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屏人促席:靠近。

  奸臣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而不知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英雄:广为延揽。

  惟将军图之:考虑。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三顾茅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

  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

  五、导学过程:

  1.预习学案

  (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

  2.导学案

  (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

  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

  (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②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段落,为什么?

  刘备用“鱼”和“水”来比喻他和诸葛亮的关系,反映了什么?

  通过本文,你知道刘备和诸葛亮各是怎样的人吗?

  ③师生交流

  张飞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相同吗?这样写表现了什么?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一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恭恭敬敬”这些词语表现了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快步”一词突出了刘备怎样的心情?

  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加以点拨,指导朗读,进行理解。

  (4)总结提高

  课文写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5)理解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六、课堂检测:

  1.读一读,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

  时辰(chen chéng) 晌(shǎng xiǎng)午 策(cè chè)略

  没有见着 (zhe zháo zhuó) 山冈 (gāng gǎng)

  茅塞(sāi sài sè)顿开

  2.我会填

  三( )茅庐 青翠欲( ) ( )( )起伏

  秀丽( )人 群雄( )争 茅塞( )开

  3.想想《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把下面的歇后语补充完整。

  ( )得( )——如鱼得水 ( )进曹营——一言不发

  ( )之心——路人皆知 ( )穿针——大眼瞪小眼

  ( )借荆州——想借不想还 ( )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 )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 )打(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七、课外拓展:

  认真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测

  按原文填空

  诸葛亮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刘备听了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文中直接写诸葛亮雄才大略的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刘备和诸葛亮之间关系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主题丛书阅读

  1. 自读主题学习丛书《携情走千古》之“三国群英荟”中的《桃园三结义》、《张飞认输》、《过五关,斩六将》。

  2.交流阅读收获。

  3.我读丛书过程中又学到了《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4. 我积累了如下好词佳句。

  三、拓展作业

  读下面的话,说说每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尊重人才 诸葛亮

  (生气 下马步行 轻轻地 恭敬)

《三顾茅庐》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多音字:“塞”。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

  1、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学习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中的生字,语句。

  2、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3、集体朗读。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多媒体.课件。注意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2、讨论:张飞鲁莽刘备对诸葛亮敬重

  3、读课文,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4、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张飞:嚷、捆

  刘备:第三次拜访,训斥张飞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诊断与矫治。

  环境烘托:

  a、看图,感受景色宜人,出示比喻句“那天的山冈……卧龙”把什么比作什么?体会诸葛亮的性格及胸才大略。

  b、感情朗读。

  细节描写:

  a、从哪些词看出(诸葛亮是刘备访求的贤士)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虔诚。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的走进、恭恭敬敬地等候、快步走进)

  b、看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感受。

  c、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刘备听了……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我得到……,就像……”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导复述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师引述,学生接着往下说。

  2、同桌练说。

  3、指名复述。

  五、课外延伸,发展性诊断。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吗?

《三顾茅庐》教案 篇6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三顾茅庐》教案 篇7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王老师的这一节课主要抓住了刘备在三顾茅庐中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个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得出是诚心诚意,然后王老师让学生在一顾和二顾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和行动体会其情和其心到底有多诚,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以人为本个性化的阅读。

  在与学生交流时,王老师.整体把握得很不错,围绕刘备的语言、行动和文中的环境以及各自的身份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采用了对比研读、引导阅读等方式。

《三顾茅庐》教案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307

  《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4、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等)

  5、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能听懂多少是多少,不要过高地要求)

  2、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二、细读课文

  1、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2、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3、组织交流:

  (1)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2)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4)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

  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思考: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看来,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5、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小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有关《三顾茅庐》的资料;预习《三顾茅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题。

  1、师:同学们,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吗?

  2、连一连:

  《三顾茅庐》罗贯中

  《红楼梦》施耐庵

  《西游记》曹雪芹

  《水浒》吴承恩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节选自《三国演义》,他就是——《三顾茅庐》。(师板书课题,故意将“茅”少写一笔“撇”,以加深学生对“茅”的正确印象。)

  4、学生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弄清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完成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怏惭

  快渐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读一读。

  卧龙冈(ganggang)(manman)埋怨

  只得(dedei)(shushu)数九寒天

  草舍(sheshe)(yangyng)怏怏

  2、检查读课文情况:

  采用同桌互读互听的方式进行。

  三、默读课文:

  1、理解“三顾茅庐”的意思,可用课文里的话解释。

  2、自己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交流,反馈。

  1、“三顾茅庐”的意思:刘备三次到诸葛亮的草屋拜访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随机教学“复姓——诸葛”)

  2、分段:按刘备三顾茅庐的顺序分即可。

  五、了解课文大意。

  1、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从哪里看出来?

  2、交流:

  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尊敬诸葛亮,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张飞:做事冲动,鲁莽,心疼哥哥……[

  诸葛亮:有才华,……

  关羽:话不多,……

  六、教师,布置作业。

  板书:

  20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恳请诸葛亮

  张飞做事冲动

《三顾茅庐》教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东汉末年,汉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但当时他身边拥有三员大将,势单力薄。正缺一位谋士。此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晌   塞    尊      诸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

  2、边读边思考质疑的问题。

  3、检查词语

  (1)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结拜兄弟

  读准人名 ,明白彼此之间的关系。

  (2)群雄纷争   讲明当时背景

  (3)邀请   辅助    统一中国 

  (4)恭恭敬敬  半晌    茅塞顿开

  (5)景色宜人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读准音

  (6)出示描写隆中景色的片断

  理解字意思再理解词义(看图理解)

  这段文字中写了哪几处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读读这段景色,给你什么感觉?`想像画面。说说感受。

  这句话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呢?(衬托诸葛亮刚毅高远非同凡响的个性,所以也称卧龙)

  齐读这段话,感受景色的秀丽。

  4、分节朗读课文。正音。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5、了解大意。

  让学生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关键明白课文重点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并理请事情的发展顺序|几节写主要写三顾茅庐?

  6、读了课文,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练笔。用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

  (1)——————————,只见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边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供人们休息的凳子凳子后面,盛开着许多不知名的花,红的、黄的、百的、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2)我们来到儿童游乐场,只见————————————————

  (3)自己写一段话。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2.难点:理解比喻句闪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2.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生版)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学生读题:三顾茅庐

  一、复述词语,把握全文

  1.出示词语:

  (1)还认识这些词语吗?谁来读第一排?

  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课文的主人公的名字)

  (2)谁来读第二排?

  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写隆中景色的词语)

  (3)谁来读第三排?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敬等候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语都是写刘备动作的)

  (4)谁来读第四排?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统一中国

  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都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

  (5)一起读这四排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把这些词语连贯地说出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隆中的景色可真美!你看!

  1.欣赏美景

  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积累词语

  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语

  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语

  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

  读好这个词语。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出示图文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

  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才华的人吗?(是)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开他的话茅塞顿。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要是这样写好不好?

  (1.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3.我得到诸葛先生真好。)

  (不好,写得不具体。)

  (3)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

  (4)揭示关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过渡:刘备是怎样请到诸葛亮的呢?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前二次没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请的时候,张飞是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一)语言

  1.自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2.交流。

  (1)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2)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过渡: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

  (怕吵醒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

  (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

  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6.提升

  “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着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7.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0多岁,诸葛亮才20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

  (三)写法

  (指着板书)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过渡:“尊重”,是那样地让人感动!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名《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他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课文已经学完,再回过去看一看整篇课文的内容,读读这句话,想想刘备三顾茅庐得到的是什么?

  (诸葛亮的“感激”)

  1.  诸葛亮是怎样帮助刘备的?

  2.出示句子: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过渡:有人说,“书生论武事,大都纸上谈兵”,可是诸葛亮却说得头头是道,当时的天下,北有曹操,东有孙权,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西方扩展自己的地盘,然后逐步统一中国,使得刘备茅塞顿开。(读这句话)

  4.诸葛亮出山以后,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智降姜维……

  5.拓展成语:

  (这正是)

  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

  补充:《三国演义》开头的一首词。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让我们记住这个声音:“尊重”

  六、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学生版)。

  板书:

  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         语言

  三顾茅庐   尊重     轻轻走进                   

  恭敬等候          动作

  快步走进

《三顾茅庐》教案 篇11

  8.三顾茅庐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作业

  1、近义词     2、组词

  3、抄写比喻句。

  第三课时

  一、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二、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三、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教学生字新词

  1、生字字形教学;

  2、指导书写:茅   尊  恭   卧

  五、练习

  1、形近字组词;

  2、用“来到……只见……”说话;

  3、比喻句辨别。

《三顾茅庐》教案 篇12

  一、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诸葛亮在小说中是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来歌颂的。《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重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表现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的思想品格,同时体现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为此,我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心诚意为突破点展开讨论,自然地进入对诸葛亮的志向和才干的欣赏。

  二、设计思路

  由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渲染气氛,相机导入,抓住一些词语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第二步,欣赏美景,感受“才华”。第三步,分析“言行”,感受“尊重”,第四步,我设计了如此“尊重,何以“为报”。最后,全堂总结,升华“尊重”,再《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三、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景色宜人;体会比喻句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感受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程序

  (一)抓住词语,把握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三组词语,第一组都是课文中主人公的名字,第二组都是写隆重景色的词语,第三组则是写诸葛亮策略的词语,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将这些词语读准确,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很快讲出他们的新发现。我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复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另外,也想通过这一环节梳理学生的思路,讲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我从隆重美景导入到三个比喻句的学习,用较为连贯的语言将课后习题四中的三个比喻句串成一个整体,并用比较句子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后面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形象具体的说明,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让学生顺利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这一环节我把它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由找张飞的语言,刘备的语言,通过模仿他们说话来感受他们当时的心境,也在张飞的衬托下,更凸显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并自由谈谈体会,这一形式我觉得看似形散,神却不散,因为孩子们始终围绕着“刘备尊重人才”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学习,无论怎样谈体会都是万变不离其踪的。

  但如何使学生的发言、讨论、感悟更有深度,更有层次呢?这就使老师在孩子们的学习活动中“应变”、“点拨”甚至“周旋”等的引导工作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在备课中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也力图随意应变,以期让学生有更佳的学习效果。

  比如:“三人第三次到了隆重,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了什么?

  先了解“半里多路大概有多少米?”“为什么不骑着马直接到诸葛亮的住处才下马,或者提前50米、100米下马?”然后补充杨家将中文武百官路过天波府时文官落轿子,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到刘备下马是对诸葛亮才华的敬仰,从而体会刘备是尊重人才的。

  然后实现由扶到放,让学生抓住刘备动作的词语“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候等待”“快步走进”自由谈体会,实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目的。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还穿插了一个看板书背诵刘备等候诸葛亮的一段文字,指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四)如此尊重,何以为报

  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文章最后第二小节拓展了一些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话,帮助刘备打的胜仗,和书本练习三中的成语,可以说是课文学到这里,已是水到渠成。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在《三国演义》的片头曲中,结束本堂课。

  最后,谈谈我的感想,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品味中,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段,同时,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把学生引到书的海洋中,让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像《三国演义》这类经典名著是很值得一看的,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学生版本的《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