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班 级 四(1) 上课教师 谈俊 教学时间 2011.03.08 教学课题 《三顾茅庐》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改写方式,对比较阅读初步感知; 2、读懂文中关键人物刘备的品质和用心; 3、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表现诸葛亮是人才的景色描写的手法; 难点:了解刘备不仅是尊重人才的好领导,还是关心兄弟的好大哥; 设计理念 合理且有分寸地利用《三国演义》对应的原文,适当还原《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几位人物的刻画。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一、齐读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顾茅庐》。(打开书43页) 提示学生看43页下的一行小字,指名读: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你们注意这一行字了吗?) 师:同学们,这一行字很多人忽略了。只要在课本上出现的文字,我们作为读者都不应该视而不见。这节课我们就从这行字开始。(ppt出示) 《三国演义》(ppt出示书籍)我们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一课时的开始我相信你们的老师一定和你们聊过了,我们不展开了。 有关内容是什么意思?有特别的三国迷知道吗?我解释一下:对照题目“三顾茅庐”(ppt出示图画)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ppt出示),但对照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在《三国演义》中的有关内容基本是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ppt出示),为什么这么说?我有依据,(ppt出示) 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的第一句话就是“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往访之。”提问:课文中哪一句话与《三国演义》中的这句话对应?(打开书)指名答。(ppt出示第一自然段) 这两句话意思接近,但文字不同。这就是——(指着“根据《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改写。我们初步探讨一个问题:经典作品的改写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读懂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你们发现改写的问题了吗? 朗读提示: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 指名回答。(没有关羽的描写) 师:原文中是有的,此处也改写了。这是“减”。(板书:改写 减)至于关羽怎么不同意,说的什么,我们尊重课文,先不讲了。言如其人,我们看看张飞怎么说的,(出示:“嚷”)说了什么。(张飞的话放大) 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读。 提问:张飞是个怎样的人?最准确的概括是他的结拜大哥刘备说的。(不懂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红色标出放大) 过渡:刘备尊重人才吗?(板书:尊重人才)自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用圆圈圈出关键词语。 三、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读。 哪些句子说明刘备刘玄德尊重人才?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哪些词语是重点词?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 师:应该说,这三处基本与原文意思接近。但还是有问题的,细心的你发现了吗:刘备刘玄德是“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他的兄弟会乖乖地在门口休息?此处(指着板书“减”)“减”去了什么? 指名答。(对,少了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描写) 出示: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 师:你们觉得这一段改写特别是“减”的做法好不好? 学生交流。 师:确实,让张飞的形象少了许多鲜活,更加没有反衬出他们大哥一代英雄礼贤下士的气度。 四、刘备尊重人才,你认为在他看来他三顾茅庐请的诸葛亮是人才吗? 你能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吗?用波浪线画出。 指名回答。 (ppt出示)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解释“茅塞顿开”、 “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用一个成语概括是“拨云见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8.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按要求自读课文。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教师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2)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
宜:与“宣”比较。
(3)交流词语的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4)指名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放录音范读全文。
2、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8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精选17篇)
《8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篇1
教学重点: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教学难点: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为达到以上目标,本课的教学拟采用利用资料、自主研究、分工合作、交流汇报、表演等多种方法。
(一)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问长辈等形式,了解三国背景、故事、人物,在课前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发展,学习语文的方法得到实践,而且这种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自主的行为中,与教师融洽的合作中实现的,实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二)教学环节:
为了有序组织教学以及逐步深入学习,我拟定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用幻灯片出示三国人物图,让学生猜,其中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
在这个环节中达到两个目标:(1)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情况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整体感知课文中讲的内容。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3.研读感悟
(1)在初读的基础上,提炼“诚”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找伙伴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在阅读中发现、感悟、提炼并赞美“诚”。
课文开头写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以下各段都是围绕“诚心诚意”这个词语,具体写刘备怎样“诚心诚意”地邀请、尊敬诸葛亮的故事。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带着如下的问题阅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