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新词。
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东汉末年,汉室岌岌可危,局势混乱,各地群雄割据。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过上安定的生活。汉室后裔刘备胸怀大志,想拯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但当时他身边拥有三员大将,势单力薄。正缺一位谋士。此时,司马徽向他推荐了隐居隆中的诸葛亮。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板书课题,解题:“茅庐”即“草房子”;“顾”即“拜访”
2、你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说说你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3、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结果怎样?)
二、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出示:晌 塞 尊 诸 提醒学生注意读音。
2、边读边思考质疑的问题。
3、检查词语
(1)诸葛亮 刘备 张飞 关羽 结拜兄弟
读准人名 ,明白彼此之间的关系。
(2)群雄纷争 讲明当时背景
(3)邀请 辅助 统一中国
(4)恭恭敬敬 半晌 茅塞顿开
(5)景色宜人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疏疏朗朗
读准音
(6)出示描写隆中景色的片断
理解字意思再理解词义(看图理解)
这段文字中写了哪几处景物?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读读这段景色,给你什么感觉?`想像画面。说说感受。
这句话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呢?(衬托诸葛亮刚毅高远非同凡响的个性,所以也称卧龙)
齐读这段话,感受景色的秀丽。
4、分节朗读课文。正音。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5、了解大意。
让学生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关键明白课文重点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并理请事情的发展顺序|几节写主要写三顾茅庐?
6、读了课文,文中的主人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练笔。用来到——只见——写一处景色。
(1)——————————,只见一条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边每隔十来米就有一个供人们休息的凳子凳子后面,盛开着许多不知名的花,红的、黄的、百的、紫的,五颜六色,美丽极了。
(2)我们来到儿童游乐场,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