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授课教案

2023-08-02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授课教案 篇1

  《五月的田野》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碌、削”等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舒、柔、甩”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懂课文,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乡下孩子们在田野中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课前留意观察田野的风景。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五月田野风景的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课题。谈话导入:现在正值五月,你眼里五月的田野什么样?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五月田野的自然景观。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田野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五月的田野,去体验体验乡下孩子的童年吧!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生字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田埂”、“竹管”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忙碌”、“喷香”、“清香”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学生初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五月的田野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与理解。

  a: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在灿烂的阳光下,它们甜甜地笑了”一句。“它们”指谁?它们会笑吗?为什么这样写?你感觉此时谁的心里也在笑?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自由练习一下怎样读才能表现田野的广阔和美丽,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b:第三自然段

  c:第四自然段重点抓“喷香的饭菜比什么都可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认为什么样的饭菜是喷香的”,再和文中“喷香的饭菜”做比较,引导学生要向乡下孩子们那样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热爱生活。

  d:第五自然段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大地当床,蓝天当被”的意境。尤其要读好最后一句。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舒”、“甩”、“篮”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快乐的事。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授课教案 篇2

  《“这个规矩不能有”》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纳闷”、“辩解”等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

  3.激发学生对革命前辈的热爱之情,懂得尊重别人,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体会人物思想品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2、你第一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问?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解答。

  3、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

  二、初步感知

  1、“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德怀总司令为什么要对那些工作人员说这句话?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的问题读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3、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学生开火车读。

  重点提示:“德”不要丢掉中间一横,点击横变红;“鬼”注意字形,点击变红,指导书写。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情感体会

  1、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全班集体交流)

  2、你认为彭德怀是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学生先读自己找到的句子,再谈理解、体会。

  (1)“……很多人亲切的称呼他‘彭总’。”

  (彭德怀担任国家的多种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很多人却亲切的称他为“彭总”,这说明他与大家的关系很好。)

  (2)“傍晚,彭总穿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出示句子)

  (彭总穿着便衣,还在离公园比较远的地方就下车了,这说明他不想搞特殊。)读一读,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3)根据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彭总说话时语气怎样?为什么生气?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4)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彭总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态度?(十分坚定)他为什么走出了公园?(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彭总的表情)

  谁能读出彭总坚定的语气?(练习朗读)

  3、彭德怀就是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切都与民群众平等的好领导。我们再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先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在进行全班朗读汇报。师生共同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深化感情

  彭德怀同志这种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但这只是咱们同家领导人的一件很普通的小事,还有许许多多发生在伟人身上的感人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阅读、上网、询问等多种渠道进行民解。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授课教案 篇3

  《一颗小碗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茵、砰、芽、吟”4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要有爱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安徒生童话世界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人人都要献出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幸福,世界会更美丽。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件)五颗小豌豆从豆荚房子里跳出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同学们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

  (学生们畅所欲言)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

  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豆荚”、“青苔”、“绿茵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笑吟吟”、“懒洋洋”、“骨碌”、“滴溜溜”、等词语可以让学生用身体的语言表演出来,或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听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围绕着什么写得?你有什么样的印象或看法。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四、品读理解、质疑感悟

  1、小房子没打开前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它们都有怎样的愿望和理想?你最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抓住第五颗小豌豆的观点,让学生着重体会5自然段。特别是最后一句,让学生充分理解小豌豆的品质。(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抓住“神气”“懒洋洋的说”“想了想说”等语气助词,让学生边体会边充满感情的朗读)。

  2、小房子打开后读懂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的病那样重,怎么好起来的?抓住重点的段落13自然段————最后让学生弄清“小豌豆长大——开花————-小姑娘恢复——-痊愈

  (1)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那些地方反映了小姑娘对小豌豆的爱?

  (通过关键的词句如:啊!是一颗小豌豆,长出小叶来了。笑吟吟的说,乐得叫起来等启发学生想象当时小姑娘的心情,如:“惊喜”“自己有了生活的希望”“自己的病会好起来了”“快乐”等。朗读时出“啊”“呀”的'惊喜,笑吟吟的喜悦,引导学生,从内心读出对小豌豆的深爱之情。

  (2)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那些地方反映了小豌豆对小姑娘的爱?

  (抓关键的词如:长出小叶—长出豆藤——-猛进的长————-开出粉红的花儿)

  (3)你怎样理解她扶着出台,慢慢地,慢慢地,竟站了起来……这一段?此时小姑娘的心情是怎样的?(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姑娘的愿望,使她鼓励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惊喜的感情)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五、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授课教案 篇4

  《带雨的花》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谅、诱”等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偷、请、躲”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的美,受到美与情感的熏陶。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诱饵”等词语可以利用图片进行理解。

  如:“尽情”、“香甜”、“原谅”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来品味。

  重点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有哪些体验和诗中的“我”是一样的,比如你有没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经历,玩得怎么样?开心吗?要回家的时候你担心大人责备吗?

  4、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躲”、“诱”、“叔”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小练笔:回到家里,“我”会挨妈妈一顿骂,甚至一顿打吗?如果你是那位妈妈,你会怎样对待孩子呢?代替妈妈给孩子写几句话吧。

三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授课教案 篇5

  《礼物》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带来了什么心爱的礼物,谁来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时候,谁送给你的?

  2.有位小朋友她的宝贝可多了,你想不想看看是些什么?就让我们大家把课文打开,看看都有什么。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

  2.教师抽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卡片

  礼物发芽懂得一套书

  精彩寄托果断滋润

  (2)理解词语

  渐渐指针精美

  期盼幼小博大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长短句的停顿。教师重点指导第三节。

  3.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4.组织学生讨论诗歌描述的画面、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重点指导:

  我收到了哪些礼物?

  我从一粒种子生根发芽,读懂了哪些自然?(种子在春天会生根发芽,生长时需要阳光,水。植物给大地带来了绿色,可以吸收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

  看到小鸡渐渐长大,我心里是怎么想的?(小鸡是那么可爱,只要对它们好,它们也会对你友好。它们和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生命是可贵的,动物长大是多么不容易呀,我们要保护动物。)

  看着手表的指针不停的跳动,我懂得了什么?(时间就这样不停歇,当你玩的时候,它就从你的身边悄悄溜走了。我们要珍惜时间。)

  为什么说世界是博大和精彩的?能把你知道的精彩的事讲给大家听吗?

  为什么说小小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你收到过亲人什么礼物?

  5.仿照课文前四自然段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