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2023-11-05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扁鹊治病》是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蔡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小病延误成大病,最后无药可医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时,我让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公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时,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读中有话。

  但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2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

  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3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小学语文第八册〈〈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 “ 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 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 生说: “ 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 ‘ 讳疾忌医 ’ 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 , 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 , 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 , 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 , 认认真真地改过。。 ” 

  B 生说: “ 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 

  C 生说: “ 我知道蔡恒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 

  …… , ……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 D 站起来说: “ 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恒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恒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 

  听了 D 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 “ 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 ” (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 “ 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恒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 虽然蔡恒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 “ 蔡恒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 

  又有一生说: “ 扁鹊在初遇蔡恒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恒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 

  …… , ……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 我并没有 到此为止, 急于下结论 ,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 》 

  [ 分析与反思 ]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 “ 一石击起千层浪 ” ,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 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4

  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

  好久不来了!人啊!一旦松懈了勤奋的脚步,就会越来越懒!

  这些天在构思《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当我“绞尽脑汁”终于完成了教案之后,却无意间又重温了被遗忘很久的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天啊!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吓一跳!其中她谈到“如何唤醒学生、感染学生?”这一节时,这样写道:

  “教者的作用显得至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情感储备和调动——悲喜哀乐,酸甜苦辣;教师必须让自己、让学生通过文字“怡情养性”,让性情在“怡养”的状态中健旺起来。可以打这样的比方:如果说教材是“泉眼”,课堂就是一条有待引发出来的生命之河。既然是生命之河,“河水”的状态一定是恒温的,而不是忽冷忽热的。为了这条河的畅通与灵魂,教师还要为它修筑“岸”或“桥".有了岸的“约束”,桥的“搭建”,孩子们才如这生命之河中的生灵——水草丰茂,鱼虾成群,与天光云影共在这源头活水之中畅游”。

  “教师和孩子在一个良好的氛围里完全沉浸于学习之中,教师的激情并不在于渲染,也不是教师的刻意追求,激情只能缘于一种真实人的外露。那就是,无论什么性格的'教师,其眼睛里流露的一定是对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而这,就是他(她)个体化的激情”。

  “听过太多的优质课,每次都能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我常想着:语文课堂,我们到底应该留给孩子们什么?是能力,是伴随着他们一生的学习、生活的能力!这个答案今天再一次得到了理论提升!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5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诉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启示好比是灵魂。”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因此,寓言又被称为“理智的诗”“穿着外衣的真理”。

  作为选入教材的寓言,我们在教学时该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几次执教《扁鹊治病》,我一直在琢磨。最后选定了以表格为支架,以体会人物形象为载体。

  预习课文时,安排学生去填写表格。横向是治疗时间、病症程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纵向是时间的变化。

  目的是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反馈交流时,学生就能借助表格,清晰完整地讲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回顾总结查找信息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技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借助课题,简洁地进行概括,学生也能顺利完成。

  理清文章脉络后,我让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不愧为名医”,到文中圈圈、画画、写写,从字里行间去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如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集中出示: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通过分析扁鹊的一系列的行为、语言,人物的形象就不会是“碎片式”的。很显然,学生就容易从“一次又一次”的拜见中──“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来天”“拜见”等词语中,体会到的对病人的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高尚医德的体现;从“站了一会儿”“老远”“只看了几眼”以及蔡桓公果然不幸被言中等内容中,可体会到扁鹊望闻问切的功力之深厚,真不愧是──神医呀!尤其是微课“关于三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学生读懂了扁鹊不愧是一代名医的基础上,我再次呈现表格,要求学生用纵向角度去观察表格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就看出:时间越来越长,病情越来越重,治疗方法越来越复杂。进而领悟到第一层寓意:防微杜渐。

  这样一位名医为何救不了蔡桓公呢?表格再次出现,让学生到文中查找相关语句,找到关键词语,学生通过捕捉关键信息,分析人物态度和治疗过程,深化了第二层寓意:不能讳疾忌医。

  再次借助表格对比了扁鹊和蔡桓公的不同人物特点之后,我安排了想象写话: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痛不欲生。如果你是他的母亲、他的最信任的大臣、或者是他的孩子,你会对奄奄一息的蔡桓公说些什么呢?请挑选其中一个人物,展开想象,写几句话。这样的写话则是将孩子对寓意的理解内化,个性化。

  当然,除了以上主要方法外,既然是寓言教学,还要善于寻根求源,回到寓言那里。我国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寓言,往往是小故事套在大故事里,且用文言文写成,《扁鹊治病》就是如此。我采用故事还原法、对比阅读法进行教学,拓展了寓言体文本的教学视域。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6

  今天,聆听了刘校长执教的一节寓言教学《扁鹊治病》,感触很深。学生学得自然充分,老师导得恰到好处,顺应了孩子的读书规律,真正还原了孩子本真的阅读过程,给每一位听者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觉得刘校长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与大家共勉: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读过五六节后,学生的感受实际就丰满起来了,刘校长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读懂人物心理,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判。

  4.联生活,读出寓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读过别人的书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刘校长执教这则寓言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其实说出了生活体验也就读懂了寓意,从而达成寓言启迪心智的教学价值。课堂上,孩子谈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写字时的坏习惯,有的想到了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弹琴,有的……孩子将这些生活经历都谈了出来,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后的启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5.细盘点,梳理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孩子养成一种盘点的习惯。一堂寓言教学结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应该如何去读,孩子心理清楚吗?我想部分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点点,过了几天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让孩子说说,如果再给你一则寓言,你打算怎样去阅读呀?让孩子梳理出这节课读寓言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存在的问题:

  联系生活读懂寓意环节教师处理略显拖沓,致使课堂超时。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板书,齐读。  

  二、 学习生字  

  1、“扁”和“鹊”是要求我们掌握的生字,看到“扁”,你会想到哪些字?(编、遍、蝙、骗、偏、篇、翩……)  

  师:看来,扁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哪里学要他,他就毫不犹豫地去帮忙。你怎么记住“鹊”?(爱惜的惜竖心旁换成鸟字旁,错、蜡)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让我们把名医的名字写一遍。  

  2、其他生字预习得怎样?出示:肠胃 汤药 敷烫 蔡桓公 理睬 几剂 比较学习“肠 汤 烫”和“睬 菜 踩”,教写“蔡”。  

  (根据学生基础差,学生字困难,尤其是形近字分辨不清,考试失分情况,教学时尽量细致些,教会他们识字方法。但是对于“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这一问题,可能太开放了,学生受老师刚才的“乐于助人”一词影响,也答他是乐于助人的人。而我的本意是让他们答“名医”。于是,我马上换成“扁鹊是做什么的?”才比较准确。)  

  三、 初读课文  

  1、 同伴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同伴纠正。  

  2、 指名分段读文,正音。其余同学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浏览课文,课文讲扁鹊几次见蔡桓公?分别是哪些段写的内容?(共四次。第一次:第1-2自然段 第二次 第3自然段 第三次 第4自然段 第四次 第5自然段 最后一段写结果。有明显的时间标志)  

  (初读课文,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比以前进步,还用上“三番五次”而“几次见蔡桓公”这一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条理,便于下一步教学。)  

  四、 理解课文  

  (一)、第一次  

  1、指名读1-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扁鹊和蔡桓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导朗读(尤其是蔡桓公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  

  (问题给了学生,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换成“你认为扁鹊(蔡桓公)怎样,从……看出”,这样的句式便于学生回答,以前学生回答问题很简单,不会接着阐述,经过训练,学生会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了。此时,学生通过谈体会明白,扁鹊真是技术高超,在大王身边站了一会儿就看出大王有病。二蔡桓公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不听他的建议。为了解寓意已经做好铺垫。)  

  (二)、第二次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边听边想:假如你是扁鹊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师采访扁鹊: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为什么还来?  

  3、采访蔡桓公:您为什么很不高兴?不理睬扁鹊?  

  (让学生进入角色,谈谈心里想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此时,学生已经了解到: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病已经严重些了。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引导下,有些同学思维活跃起来,用上广告词: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比喻句:力大如牛 ;夸张句:力举千斤,一顿能吃一头牛……)  

  4、 指导朗读。  

  (三)、第三次  

  1、指名读,再次采访。  

  2、齐读。  

  (其实第二段已经训练过,这一段完全可以一读而过,结果浪费了时间。)  

  (四)、第四次  

  1、默读第5 段,这一次见蔡桓公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为什么惊奇?  

  3、扁鹊怎么想的?从文中找相关语句。读扁鹊的话。  

  4、练习 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一旦……就……  

  (1)、( )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 )还能治好。  

  (2)、( )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 )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3)、(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学生很快找出这一次与前三次不同,扁鹊不像前三次一样再劝告蔡桓公,而是见了就跑。从而引出“蔡桓公为什么惊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人物心理。而扁鹊的话正是他的心理想法,应让学生多读,但是时间关系,读的少。本段中有关联词,但都不是完整运用的,现在完整出现关联词,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  

  1、结果呢?齐读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总结  

  1、看板书,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命?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老师经常强调写字姿势,可是有同学不听,不改正,结果近视了……)  

  (因为前边已经做好铺垫,所以现在总结寓意水到渠成,因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总结,只好用“积少成多”一词,于是,老师教他们一个词:防微杜渐。并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会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板书:扁鹊治病  

  一天 皮肤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 肠胃  

  又过了十几天 骨髓  

  五六天之后 病死了     

  (教学反思:设计的一课时完成任务,但是时间到了,还剩关键的总结寓意没完成。只好再一节课去总结。生字教学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生字不学,学生基础知识抓不住,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又不强,卷子上丢分更多。在课文内容处理上要注意详略得当,不能每段都平均使用力量。另外,黑板上写字要注意工整。同头课的老师有时也有同感:本来一课时该完成的任务,往往两课时才能完成,因为学生基础差,课文读不通,上课不举手。所幸的是,通过一年努力,学生预习方面进步很大,考卷上生字词错误率降低。读课文比以前熟练了许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能力也强了。但是阅读和习作方面仍须努力。)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8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尊重学生质疑,另辟捷径帮助学生解疑。在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我另辟蹊径从“名医”入手!质疑:“名医”“名”在哪?通过回归文本知道名医名在: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追问:如此名医为何医不好蔡桓公的病?好!回归文本细细体会作者的表达领会其意!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通过3次对话提示语、语言内容、病况发展细细体悟学生异口同声:讳疾忌医!问题迎刃而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忠言逆耳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从中我们获得启示:防微杜渐!迂回问题,巧妙解疑深化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妙!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专题是“故事长廊”,安排的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扁鹊治病》是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以蔡桓公不听扁鹊建议,小病延误成大病,最后无药可医的悲惨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教学时,我让概括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寓言。在理解课文时,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及人物对话体会人物性格,领悟故事中的道理。比如,故事中出现的时间“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时间?”,学生答道:“是说蔡桓公的病每过十来天就会更加严重。”时,我适时引导这是为了突出病情的发展,由小病变成大病的过程,更是突出蔡桓公不听扁鹊意见的结果。在学生体会句子含义后,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中有情,读中有话。

  但本课教学遗憾的是,对人物的心理体会得还不够,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当时的背景,人物的身份加以引导。今后的教学一定要注意。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9

  课前,我先请学生回顾了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惊弓之鸟》,并让他们回顾:从中他们明白了什么道理。接着引入新课,形成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两则寓言故事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好学的纪昌,堪称名师的飞卫,医术高超的扁鹊,固执己见的蔡桓公;且人物对话较多,因而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然后揣摩人物的想法,这样才有可能准确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在熟读课文之后,我请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然后梳理提出的问题后,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针对“纪昌学射箭,为什么花那么大功夫练眼力”这个问题时,我问学生:“从哪儿看出纪昌花大功夫练眼力?看准目标不眨眼和把小目标看大与射箭百发百中有什么关系呢?”接着我又问:“练眼力可以说是射箭的基本功。学射箭如此,学其他技能也要练基本功吗?你能否举例谈一谈,比如游泳、骑车、使用电脑……”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另外我还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例如,有学生指出纪昌学射的成功固然是因为他有扎实的基本功,但也与他学习的态度、恒心、毅力和老师指导有方分不开。在学习《扁鹊治病》时学生对蔡桓公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有些人谴责蔡桓公自以为是,讳疾忌医;有些人又说蔡桓公左右之人的阿谀奉承,不加劝谏,所以扁鹊才得不到信任;还有的说,扁鹊坚持真理的品质值得学习。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0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导入课题、激发兴趣。我能够引导学生从了解扁鹊医术入手,紧扣主题,给学生营造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学生热情度高,积极回答问题。课前让学生搜集扁鹊的资料,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并为接下来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有意识的指导学生运用体会、想象等形式抓住重点内容进行有提升的读。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教法、学法灵活,学生展示比较精彩。在表演这一环节中,我抓住时机让学生演一演的方式,达到了复习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目的。尤其值得的一提的是,就连平是不喜欢表现的学生也积极地参与到表演中来。

  缺点:课堂调控能力不够强。第一轮表演指导不到位。寓意提炼急促,还应侧重联系学生实际用寓意导行。在第一轮表演结束后,应该让学生点评一下,哪些角色需要改进,指导学生演好人物角色。总之,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自己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如何使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更好的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我将更加努力锤炼自己。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1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简单易懂,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则寓言就是要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防微杜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课教学安排一课时,由复习《纪昌学射》引到第二则寓言,让学生向大家介绍扁鹊,学生课前搜集过资料,所以说的很到位,点出扁鹊是位名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寓言故事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引导学生体会寓意。在指名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时,第一位学生几乎是把课文复述了一次,连对话都讲的清清楚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给了他肯定,适机提出他的问题,在概括大意时要简洁,抓住重点,简单讲述。后来请了几位学生说的比较到位,以后在概括内容方面还要多花时间。

  在课堂交流中,学生慢慢体会到寓意,大多学生能说出应该多听取别人的正确建议,不要太固执。其实学生能说到这点就已经可以了,至于“防微杜渐”这个词语,学生是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词语就送给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

  上了本课之后,我深切地体会到,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就必须善于引导,善于对话,因为在对话中才能了解到学生想的什么,怎么想的,在对话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反应要灵敏,及时抓住学生的回答,并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而我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还是过于考虑自己的教案,对学生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认真听,对于学生的不足和精彩之处不能及时做出评价。

三年级语文《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篇12

  我曾执教《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

  B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蔡桓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桓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桓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到了“生命无价”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三“劝”一“跑”──《扁鹊治病》教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