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2023-11-29

三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篇1

  三年级西师版《小读者》语文原文

  我读着像春花船的一封封读者来信,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丝丝的。作为一个少年读物的编辑,的幸福莫过于听到少年读者对刊物的赞美啦!

  忽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我开门一看,顿时愣住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年纪不过八、九岁。

  “你找谁?”我诧异地问。

  小姑娘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望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稿件,说:“您是编辑叔叔吗?”我点点头。“我是来提意见的。”小姑娘从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面有两个字错了。”

  “是吗?”我将信将疑。

  “是的,我查过华字典啦!”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11页第9行,‘蓝天’的‘蓝’,应该是‘蓝色’的‘蓝’字,这里写成‘兰花’的‘兰’字;还有,70页第3行,把‘包公’写成了‘包么’,嘻嘻,谁叫‘包么’呀……”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再说下去了。

  我仔细核对了一下原文,果然是我们错了,顿时,脸上火辣辣的。

  小姑娘见我不说话,脸上显出不安的神情,小声地问我:“叔叔,我提得对吗?”

  “对,对!谢谢!”我望着小姑娘红扑扑的脸蛋,笑着问,“你叫什么名字?在哪儿上学?”

  小姑娘回答:“我叫李真真,在春风小学上三年级。”

  从春风小学到我们编辑部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我说:“你就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

  “嗯,”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他改正。”

  望着小姑娘渐渐远去的背影和那跳动着的蝴蝶结,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

  三年级语文《小读者》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语。

  2、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文中重点词句的品读,体会小姑娘纯真、一丝不苟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感受小姑娘认真负责的美好形象。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叔叔的良师益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切入

  1、出示“小读者”“编辑”这两个词语,读一读,说说什么是读者和编辑。

  2、揭示课题。

  3、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内容并识字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新词检测。重点注意:“您”和“你”的区别;“及”和“级”的区别。

  3、再次默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随机板书以下内容:小姑娘、编辑、两个错别字。

  5、课文中的小姑娘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品读体会小姑娘的可爱

  1、外貌的可爱。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小姑娘外貌的词句。

  学生交流朗读以下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可爱:扎着蝴蝶结,年纪不过八、九岁,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脸蛋红扑扑的。

  2、找出写小姑娘神情和语言的词句。

  3、放声朗读这些词句,指名读,随机点拨说话人在话语中表达的感情。

  4、学生默读这些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5、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随机点拨。重点注意以下语句:

  (1)“你是编辑叔叔吗?”“我是来提意见的。”小姑娘从书包里掏出我们最近出版的一期杂志,一本正经地说,“这里有两个字错了。”

  (2)“是的,我查过字典啦!”小姑娘抬头看了我一眼,像背书似的说,“11页……谁叫‘包么’呀”小姑娘大概是看到我尴尬的脸色,她不再说下去了。

  从这段话中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为了这两个错别字下了工夫,不但查字典还要把错误的地方记熟,小姑娘活泼又善解人意等)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好这一段话。

  (3)“嗯,”小姑娘十分认真地说,“你们编的杂志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老师说,朋友有了错误,要及时帮助她改正。”

  从这一段话体会到些什么?(爱读书、真诚地帮助朋友)启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小姑娘是在及时帮助朋友改正错误?——为了两个错别字特意跑一趟,来回要走几千米的路。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真诚,一丝不苟)随机板书“来回几千米”。

  6、读课文,再说说小姑娘给自己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品读体会编辑的心情

  1、默读课文,找出写编辑叔叔的心情、神情变化的词语。

  2、交流后出示以下词语:甜丝丝的、愣住了、诧异、将信将疑、尴尬、火辣辣、笑着问、久久难以平静。

  3、读课文,抓住这些词语进行体会。

  4、讨论:编辑叔叔为什么心里甜丝丝的?引导学生读好第1段。

  后来编辑叔叔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他在想些什么呢?

  出示句子:“我想,作为少年读物的编辑,要时时刻刻想到千千万万的小读者,他们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啊!”从时时刻刻和千千万万体会到什么?“怎样的人才被称为良师益友呢?”为什么说千千万万的小读者是编辑的良师益友?(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谈:小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让编辑们办的杂志更完美;小读者的夸奖和感谢,让编辑的工作更快乐让编辑充满信心)

  五、完成作业

  1、分角色根据提示语朗读课文。

  2、识记本课生字新词。

  区别形近字:蜜、密;稿、搞;极、级;淘、掏

  3、书写生字。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语。

  三年级语文《小读者》教学反思

  在《小读者》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一位普通的小学生——李真真,发现自己喜欢的少年读物里有两个错别字,便不辞辛劳地跑了许多路,去向杂志编辑叔叔提出来,充分体现了她对朋友认真负责,对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值得同年龄孩子学习。

  作者在描写李真真时,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的渲染,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小姑娘“扑闪着一双明亮的眼睛”,“一本正经地”,“像背书似的说”……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她的天真、腼腆、谦虚、执著,对于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大体相同的心理特征,非常能够吸引学生。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边读边体会。

  在教学2—11节时,我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划出描写李真真的语句,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选择其中一句,细细品味,你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互相交流一下。通过认真研读,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李真真是个真诚的孩子,我是从悄悄地掏、不安、小声、低头这些词中看出来的。她向朋友提出错误时是十分真诚的,毫无洋洋得意之感。她的心灵晶莹纯洁,像冬天的雪,洁白无瑕。”有的说:“我看到李真真是个对朋友认真负责的孩子,我是从一本正经、像背书似的、十分认真看出李真真把发现错别字当一回事,认真指出朋友的错误。”还有的说:“李真真是个很尊重人的孩子,当她看到编辑叔叔尴尬的脸色时,就不说下去了,悄悄地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新华字典》,搁在他的办公桌上,你看她,多体贴他人啊。”

  学生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没想到他们是那么的细心。其实也在情理之中,给了他们想象的自由,就像脱去束缚的翅膀,可以飞得更远。就是这样一种同中有异,相同的心理特征表现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这种个人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

三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

  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肖"。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 米"四个句子。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语文三年级下册“卢沟桥”教学教案》摘要: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

三年级语文教学教案 篇3

  本册教材主体课文编排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第一篇是儿歌,第二篇是比较适中的文章,可以找到一定的重点段、重点句或词语训练,第三篇是比较浅显比较有趣的文章,篇幅较长。

  第一单元“亲情”,三篇主体课文和一篇“开卷有益”《奶奶最喜欢的铃儿》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浓浓的“亲情”,读来非常感人,使学生会产生细腻的情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亲人,更加关注自己身旁的人,初步认识到亲情的重要。三篇文章都很有朗读训练点,可以以读为主,在读中理解词句,体会思想感情。教师要设置各种朗读情境,引导学生读进去,并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谈出自己的感受。

  《礼物》

  1.课前要拓展,想想自己曾经受到的礼物及其意义;课后要延伸,仿写一段儿歌。

  2.加强朗读,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亲人送的礼物的含义,从而初步理解自然、生命、世界、生活的意义(不要做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否则是讲不清楚的)。

  3.本课的难点是最后一句,要通过联系上文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体会其含义。

  4.生字:懂(右边笔画较多,书写时要合理安排);套(不要少写一横);润(不要多写一点)。

  《平分生命》

  1.本课应该精讲(精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体会男孩的勇敢以及他对妹妹的无私的爱;再结合朗读体会男孩的内心感情变化。

  2.采取“质疑--默读--交流--朗读--情感升华”的方式学习这篇课文。

  3.词语方面,“相依为命”、“犹豫”、“颤抖”、“震撼”、“郑重其事”几个词语要根据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去理解。课中要插入“日积月累”中的“读一读,比一比”。

  4.生字:惟(与“唯”比较);颤(音、左边笔画)。

  《妈妈的葡萄》

  1.这篇课文浅显易懂,不需进行讲解分析,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讨论、感悟中体会母亲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

  2.可结合课文最后一段“小狐狸”的话,让学生联系自己,谈谈打算怎样回报妈妈。

  3.练习复述课文。

  4.启发想象狐狸被猎人追赶时的情景。

  5.生字:摘(右边字形);嗓(左右结构,各部分书写时的比例)

  《语文天地》

  1.“畅所欲言”可以与“开卷有益”结合起来一课时完成。

  2.“笔下生花”要提前布置,最好利用双休日让学生做好准备。不必放在作文课中做,双休日完成,回来后找时间检查,反馈、展示、交流。

  3.利用本单元“金钥匙”,鼓励学生建立摘抄本。

  第二单元“春天的脚步”

  《梦已被染绿》

  1.以自读为主,适宜独自吟诵。读上几遍,自我陶醉后,让学生谈感受,然后再通过朗读,背诵把这首儿歌融化在心底。

  2.最后一句与题目是相互照应的,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总结相互照应,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3.如果能够用轻柔的音乐、简笔画或课件创设情境,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4.本单元没有安排习作,可以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儿歌形式写几句话。

  5.生字:嘱(最后三笔强调)

  《理想的翅膀》

  1.本文比较容易理解,初读课文后,找一找谁放的是什么样的风筝,引导读出喜欢的感情。

  2.结合回答课后第二小题,找到全文“概括句”,然后引导学生学习重点段落,就不难理解题目的意思了。

  3.课中要插入“读一读,比一比”的第一小题。

  4.重点是默读、朗读和解决课后问题。

  5.生字:舞(字形);棒(右下笔画)

  《春天的雨点》

  1.本课课文很长,也较难理解。一课时可能讲不完,可分在两个课时完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2.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找出描写乌罕娜老师言行的语句,抓住这些语句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3.难点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要引导学生联系上文,通过朗读、讨论、感悟来体会它的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间细腻、真挚的情谊。

  4.生字:溜、忍(不要少写一点);蒙(不要少写一横);蓬(上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