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2023-07-29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桥之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4、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4、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驻足、史诗、美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等词语。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方法:

  1、.朗读讨论法: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六字”读书法:运用读、划、写、记、练、思的方法在读文时进行批注,总结归纳。

  3、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法1: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上两堂课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了桥梁建筑家眼中的《中国石拱桥》,今天我们再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眼里的桥又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文题)

  方法2: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 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方法3: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即英国剑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笔名“荼”,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油画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代表作《春雪》《狮子林》《长城》。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三、检查生字词情况。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驻足:停止脚步。

  销魂,不要写成“消魂”。 煞(shā)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煞”同“杀”,破坏,消弱,消减。

  纤xiān细。 解释:第6自然段中1、“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 左右:支配。 2、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指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弧线 颐和园 点缀 险峻 孕育 笼统 瞻前顾后 关键 搏斗

  四、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的顺序:逻辑顺序。(因为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五、初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桥之美。 作者认为桥美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语言生动。[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自然、准确、严密]

  2、本文作者吴冠中,中国当代画家。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的张择端。

  3、作者在列举了四种形式作用的例子后,概括了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是: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第5段),最后,

  在篇末用一句话对“桥之美”做了总结: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2)由一句俗语和一句诗引出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3---6)正反两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一层(3)用作比较的的方法说明自己爱桥是出于美学的考虑。

  第二层(4、5)正方面说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

  第三层(6)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

  第三部分(7)总说桥美及其普遍的美学意义。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xx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三)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英国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如: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陈述句。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桥之美》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感受作者形象生动的语言。

  2、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品味文章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

  1、质疑点拨法:采取质疑研讨、点拨指导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蕴含的深层意义。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的合作,使生成的问题得以解决。对疑难问题进行组内及组间追问质疑,把握重点,各个击破

  教具准备:

  教材、教案、粉笔、黑板

  一、认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第1题:找出文章的主旨句:(第3自然段)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哪些?

  第二段中:“‘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第三段中:“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第五段中:“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第七段中“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第2题:在作者眼里,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例子?

  第4自然段中有:乌镇苇丛上的石桥(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水天间的长桥之美(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上的四种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者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了入画的景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感受也是有所不同的。总之,美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护”,桥自身无论多么美丽动人,周围环境与它的配合对于桥的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5自然段中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高山峡谷中的人造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6自然段中有: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成昆路上的桥。

  师强调:4、5自然段中的桥从正面明桥之美在于环境的配合。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第6自然段中的桥从反面说明桥不与周围景物配合就不会产生美感。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包括成昆路上的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些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些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第3题(1):第4自然段,不同的桥带给作者的什么不同的感受?

  厚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狭窄拥挤,令人憋闷;而石桥轮廓鲜明简单,使空间陡然疏朗开阔,令人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坚硬的石块,强弱、轻重、动静不同,颜色对比,阳刚与阴柔两种美的不同,和谐而统一。

  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形成鲜明的对照。

  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第3题(2):试找出风雨桥的美表现在哪里?

  答案: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第4题:认真阅读课文,重点阅读2、3自然段,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答案: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5题:读了作者对几种桥的评价和描述,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美学原则?

  答案:(第2、3自然段)桥要讲究对比、变化、和谐。

  第6题:找出用了下列说明方法的句子。

  作引用:(第2段)“小桥流水人家”,固然----。

  列数字:(第4段)卢沟桥只有17孔,-------。

  打比方:(第4段)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好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作诠释:(第7段)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第7题: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c

  明确: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早春时的细柳绿而柔软,是阴柔之美,桥是有坚硬石块的石桥,这是阳刚之美。)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又哪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销魂”出自江淹的《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时而已矣”。意思是说人们在分别的时候非常悲伤、愁苦。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也让人感到极度欢乐。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明确: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二、总结全文。

  吴冠中老先生以其画家独有的眼光给我们品评了桥之美,先总的说了美在哪里——桥之美主要在于和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注意到块、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然后举了一些实例,说明了什么样的桥梁才是美丽的。条理清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引导我们对这些人类的智慧结晶进行了欣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让学生中得到的启发应是多方面的。

  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

  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置进行一番美的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