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05

八年级语文《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语文《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

  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丽“[师板书:多美(花)]

查看全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5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篇1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诗史”的体现和“融情入景、景随情移”的手法。并从中分析杜甫的心理变化过程,突出诗歌风格的变化。并导入新课,提示学生找杜甫诗歌“诗史”的地方。

  二、分析文章的中心

  1、刚刚我们大家一起仔细阅读了这首诗,那有同学能告诉大家,这首诗的重点是讲的什么事?(参考: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县吏夜晚抓人,老夫自愿服役。

  2、为何抓人?抓何人?老妇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中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打仗抓人;抓壮年男子;“老妪力虽衰”(看图)

  3、为何连这样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夫人都不放过?

  明确:特殊的时代造成的,并介绍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要求学生复习文学常识:《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主要内容分析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1)第一段交待了什么内容?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刚刚解释到暮,回想一下暮是什么意思啊?明确:傍晚!在我们看来傍晚投宿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古代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这个兵祸连接的时代!但是杜甫,却于夜色苍茫之时才匆忙地投奔大盘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有一种暗示性,大家可以想像n种可能,可以提问引发学生的想象。

查看全文

八年级语文《老王》课堂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6篇)

八年级语文《老王》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篇1

  老王这一篇肯出自《杨绛散文》,略有改动。杨绛是我国知名的作家。被人们称为杨绛“先生”,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理清老王和作者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

  2、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

  3、体会作者提倡的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老王在生活中事例中所体现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老王的愧怍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叙事散文是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在他们的交往中发生了很多的故事,我们回忆一下,具体写了老王的哪些事例,这些事例表现了老王的什么性格特点。

  二、合作探讨,分析老王的性格特点。

  1、作者回忆了老王一生中哪几个生活片段?体现了老王哪些的性格特点?

  ①给我们带送冰块,冰大车费减半(第5段)

  ②给三轮车装护栏,为客着想(第7段)

  ③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第8-16段)

  2、文章重点写了老王的哪一件事?这件事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分别找出文章中有关的语句。)这些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是什么?(朗读第8-16段)

  重点写了去世前一天硬撑着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主要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方法。

  三、你认为作者及其一家是怎样的人?具体写到了哪些事情?作者对老王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5件事情。

  善良,富有爱心、同情心,关爱和尊重不幸者

  四、找出文章的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第17-22段)

查看全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八年级语文《石壕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差吏夜里捉人吏呼怒妇啼苦

  家庭凄惨被逼自请应役老妇被捉惨别老翁

  反映战乱现实同情苦难人民

  【教学过程】

  一、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二、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四、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查看全文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集锦(通用13篇)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查看全文

八年级语文必修课《周庄水韵》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八年级语文必修课《周庄水韵》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在掌握有关游记散文知识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游踪,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景物描写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学习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

  2、仔细揣摩语言,品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3、注意适时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的壮丽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2、难点:理解“水韵”的含义。

  教法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游记散文的基本知识。采用通读、讨论、交流见解、归纳总结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好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营造气氛:

  1、播放多媒体课件:一曲悠扬、和谐的笛声从远方悠悠响起,一艘乌篷木船慢慢从水面上滑过,木橹在水面上轻轻搅动,两岸的楼房,头顶的石桥一一从身旁掠过……

  2、请同学们翻阅课前教学插图。

  教师引导学了解两份课件内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请学生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

  要点: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3、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周庄水乡的美丽图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周庄简介: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有9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沧桑,但仍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全镇60%以上的民居是明清及明初建筑风貌,仅0.4平方公里的古镇就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同时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共同营造出一幅动人的风景画。这里有桥、有水、有人,同学们想到哪位作者的名句?(参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非常写意。)

查看全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