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字0-99的大小及顺序。
2.学生能够掌握数字0-99的数码表示。
3.学生能够通过数码表示数字0-99。
4.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字0-99。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数字0-99的大小及顺序。
2.数字0-99的数码表示。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数字0-99的大小及顺序
教学方法:通过比较大小、排列大小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字0-99的大小及顺序。
2.数字0-99的数码表示
教学方法:通过图形、实物等方式,让学生认识数字0-99的数码表示。
四、教学步骤
1.数字0-99的大小及顺序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比较大小。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排列大小。
(3)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数字的大小及顺序。
2.数字0-99的数码表示
(1)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0-99的数码表示。
(2)教师出示图形、实物等,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数字。
(3)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数字的数码表示。
五、教学评价
1.小组讨论,让学生说出数字0-99的大小及顺序。
2.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数字的`大小及顺序。
3.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数字的数码表示。
4.教师出示图形、实物等,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数字。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并掌握数字0-99的大小及顺序,掌握数字0-99的数码表示,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字0-99。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既有比较大小、排列大小等方式,又有图形、实物等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数字0-99。但是,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练习和巩固,以便更好地掌握数字0-99。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2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第1课时
课 题 认识时间(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知道钟面上的知识。 2.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3.知道1时=60分。 4.结合具体实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遵守时间、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能5分5分地读取时间,能读出几时几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
教具学具 钟面教具1个,钟面学具若干,作业纸若干。课件。
教 学 过 程
增 删 修 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猜谜语:滴答滴答,当当当,会说没有嘴,会跑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打一物) 2.钟表有什么用?我们一起看一下小丽周六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排的。(课件)
2.生活中我们说几点几分,数学语言中我们说几时几分。今天,让我们在时间的“滴答滴答”声中,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1)课件:拿出钟表模型,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生:12个数,时针,分针,(板书)。师:我们一起数一下这12个数。师;钟面上相邻两个数之间是一大格,仔细观察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生:12大格。(课件1)师: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生;每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师:我们一起5个5个来数一下钟面上的小格。(课件)师:好,请你说一下,从12到1是几小格?从12到3是几小格?从12到8呢? 2.认识时间。
(1)认识时。 ①师:时针是表示时的,(拨钟从12时到1时,)猜一猜,时针在钟面上怎样走是1时?生:走1大格。(课件)师:时针从几走到几是2时呢?归纳: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板书)(2)认识分。 ①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猜一猜,分针在钟面上怎样走是1分? ②游戏:感受1分钟。(经历1分钟)一分钟做你想做的事。(写字、数数、画画)师:1分钟能干这么多的事情,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 ③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起走到4是几分?你是怎样想的?生:4*5=20 从12走到6呢?11呢?师:分针转一圈,再指着12是多少分?生:分针指着12就是60分。
师:分针从12开始,转了一圈,再走到12,就是60分, 3.认识时分关系。 ①拨一拨:从12:00---12:30---1:00依次拨,观察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运动,你发现了什么?(1小时=60分) ②生活中,1小时有多长,举例说一下。
5.认识钟面上的时刻。(教学例2) ①认读整时。
师: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图书馆,妈妈说,我们这个时间去,这个时间回,你知道是几时去,几时回吗?(1:00、5:00) ②聪明伶俐4个同学在争论着,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课件出示(4:05)小聪:这是4时整。小明:这是1时20分。小伶:这是4时5分。小俐:这是5时5分。师:他们到底谁说的对?为什么?现在钟面上时钟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实物拨钟,从4:00---4:05---4:30---4:45或更多)小结:时针走过数字4,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4时多少分。总结: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 6.看书质疑。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2.练习:91页“做一做。(课件6) 3.摘智慧果。拨一拨。用闹钟拨智慧果上的时间。谁拨对谁摘果子四、全课总结。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五、生活中的数学及珍惜时间教育板书设计认识时间 数:1—12 时针:一大格,1小时 分针一 小格,1分 1小时=60分
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这节课,教学设计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学理念,具体做法如下: 1. 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从一开始引入新课,:猜谜语,说钟表的作用,看小丽的作息时间,到课中然学生体验1分长短,举例说1小时有多长,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2.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重视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猜测、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用于创新的实践能力。 3.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课堂中,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习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a组学生能在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
2、b组学生在a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进一层地认识到线段的由来,知道每两点就能画出一条线段,尤其是四个点能画六条线段。
3、c组学生在b组学生的基础上,能更深层次地理解线段有长有短,并能通过折知道线段的长短。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比较红、黄短线的长
师:①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根线,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你知道哪哪根线比较长?
②小朋友意见这么多,谁说的才是对的呢?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出这两根线的长短呢?
生:把弯的拉直就好了。
师:他的意见好不好?那老师就拈住这根线的两头,拉直了贴在黑板上,把黄线也贴在黑板上。
现在两根线都是直直的了,谁来说说哪根线更长呢?
生:不能比较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哪根线长?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我们就把这两根线的一头对齐,现在你能比较出来吗?
对啊,红色的线从这里开始(点一点),到这里结束,黄色的线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了?到这里结束(点一点),所以黄色的线比红色的线长。
2、揭示线段概念
象这样直直的,有长有短的线,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板书:线段)齐读线段
(指着线)现在谁来说说哪条线段比较长,哪条线段比较短。
3、直观判断
师:(出示较长的线段)
小朋友,老师这里还有一条绿色的线呢,你们看这是不是线段呢?为什么?怎样可以让它成为一条线段?
师:这是不是线段?不管这些线段位置怎么变,但它们都是线段
4、举例得出线段表示法
师:其实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作是线段,看我们数学书封面的这条边从这点开始直直的到这点结束也是一条线段,你能跟老师一样也来找找看吗?同桌一起找。
学生举例:注意让学生用手摸摸找到线段,并比较一下长短,刚才我们找到的许多物体的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那这些线段都是一样长吗?
师:看来线段不仅是直直的,而且有长有短。那象刚才同学们找到的很多物体的边,比如课桌面的边,窗户的边我们能把它拿下来象毛线一样贴在黑板上吗?
所以我们画线段来把它边式出来:因为线段是直直的,所以要先画一条直直的线,又因为线段有长有短,所以我们要在线段开始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从这里开始。再在线段结束的地方点上一点,表示线段到这里结束。这两点就叫做线段的两个端点。
5、画线段
师:老师刚才画了一条线段,你能象老师一样也画一条吗?画线段除了要用到铅笔,还要用到什么?为什么要用直尺?如果我们身边没有没有带直尺,那你还能利用其它工具来画吗?
生练习画线段
展示:
1、请你说说你利用什么工具来画的?
2、说说他画得怎么样?
强调:
一定要画直,并且别忘记点上两个端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千米=( )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 ),毫米用( )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
3、10厘米就是( )分米,分米用( )表示。
4、1000米就是1( ),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 )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比一比?
80千米( )8000米 9分米( )3米
5厘米( )50毫米 28毫米( )6厘米
500毫米( )50厘米 6米( )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80厘米( )700毫米
90分米○9米 300分米( )300厘米
合适的单位
1、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
2、一张床长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 800分米 800厘米( )
2、80米 790分米 78米( )
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18+23 70-41 58+29 89-34 6+48 68-65
46+23 91-83 43+19 17+79 92-56 90-54
90-60+24 43-8-30 50+27-9 17+26+18
3、数学医院。
8 2 3 9 9 5 2 7
-1 7 + 4 8 -1 6 + 7 3
7 9 7 7 7 9 9 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10年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 钟表26元 足球35元 茶杯10元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31页例3,以及练习七第7~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种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感知旋转现象,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像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们叫做什么呢?
判断: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呢?能不能举例呢?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小结:像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7题。
师:是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你们知道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吗?同学们先独立看看,再想一想。
学生独立看题,并判断、思考。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而哪些又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旋转现象,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
谈话:你瞧,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可真广,刚才同学们说钟面上指针的 运动是旋转,老师这里有一个钟面,你能写出分针从12旋转到下面各个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吗?
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
分针走到“3”的时候是几分?(15分)
分针走到“1”的时候是几分?(5分)
那么分针走到“10”的时候又是几分呢?(50分)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9题。
课件出示题目要求,小组合作,用圆片制作一个数字转盘。
两人一组游戏,每人各转两次,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比比谁的积大。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出示紫荆花图,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对旋转现象有了那些了解呢?
学生自由交流。
教师总结:旋转是在生活中不同与平移的另一种现象,他们的特点是围绕一个点转动。我们常见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旋转现象就是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旋转,所以如果一个物体的旋转方向和钟表的指针方向一样,我们就说它是顺时针旋转,相反地,我们就叫做逆时针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