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案(精选17篇)
《寓言二则》教案 篇1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毫不示弱、威胁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寓、焦、勃、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
预习单:
1.读准生词,理解生词,完成课后描红。
2.读通课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战国策 燕二》这两本书。
2.谁来读读两则寓言的题目。(指名、齐读。)
二、预习检测
1.请小老师到前面来,把生词带领大家读一遍。再指名读,纠正字音。
2.你们理解了哪些词义,交流。
结合课文内容,点拨理解词义,相机渗透方法。
3.描红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笔画不容易写好,提出来,交流。
相机指导:寓、焦、疲、勃的书写,临写两遍。寓的最后两笔要写规范,焦的四点底的写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边子的提笔要写准确。
三、走进故事
1.同学们,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宋国的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课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两则 教案(精选12篇)
寓言两则 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是《伊索寓言》中的两则小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这是五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可,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生活谈谈就能理解寓意。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学生自渎自说自悟来领会寓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两个寓言,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精读两个寓言,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1理解寓意,教育学生从寓言中学到如何做人。
课程资源的组织和利用:
使用配套的教学课件朗读磁带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狐狸和葡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习《牧童和狼》
1、自读课文,思考: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村民
们前后为什么有不同的表现?
2、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完成表格。(适时提问“惊慌失措”的意思)
好几次
后来
牧童
大叫狼来了
吓坏了,慌忙大叫
村民
闻声赶来,惊慌失措
没有人来
3、比较朗读两次“狼来了”,指名读,师生评,再读。
4、牧童好几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牧童?
5、师述:这样一位爱说谎的牧童,使得村民们再也不相信他的话,最后他的羊怎么了?
6、齐读第三自然段。
7、交流: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人和事?
《寓言两则》教案(通用15篇)
《寓言两则》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读课题,懂得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请补充好题目:纪昌学射;纪昌学射。
汇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提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读好第二、三自然段。
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生字,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板书课题,引导阅读
1.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扁鹊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结果吗?
2.那么,扁鹊为谁治病,结果是否如你们所料呢?
《寓言》教案(精选13篇)
《寓言》教案 篇1
24.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揠苗助长》。
2.学会本寓言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两则语言。(板书课题)
2.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3.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4.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二、学习寓言及生字
1.讲述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寓言故事。怎样才能学会、学懂呢?我们可以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进行学习。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这个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话概述故事。
4.生字检查。
三、学习《揠苗助长》
1.过渡:同学们对寓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指导学习上半则寓言:
《寓言四则》教案(通用12篇)
《寓言四则》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初步练习浅显文言文的阅读。
3、学习几个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方法:诵读、讲读、讨论交流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寓言故事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凝炼的精神财富。寓言故事篇幅虽短,寓意却非常深刻,它对我们的精神修养的培养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就记载着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引入对《韩非子》《吕氏春秋》的'简介)。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选址《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的这两则寓言故事--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讲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并范读课文。
1、读准字音(通过注释、字典了解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的正确读音)。
2、读准停顿(通过注释、字词典或其他参考书,了解短语和句子的含义,不把短语和句子读断)。
(二)学生先独立进行诵读练习,再互相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三)讲解两则寓言故事。
1、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子。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鞋)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买鞋的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用脚试试)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置之其坐(通假字,“座”)
至之市(到)吾忘持度(尺码)
反归取之(通假字,“返”)市罢(停止)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不相信自己)
《刻舟求剑》:
遽契其舟(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这里)
《寓言两则》教案(通用12篇)
《寓言两则》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指生动的小故事。通常情况下学习寓言,必须先了解这个寓言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即寓意。而在语文课里学习寓言,除了要做到上述两点外,还要注意寓言中有哪些语言因素可以学习、训练和借鉴。这样,无论对教,还是对学,都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课三则寓言,包括了《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和《南辕北辙》,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三则寓言内容不同,蕴含的道理不同,行文的特色也不同,因而在教学中也应该采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法,并有不同的侧重点。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在位时,每次都要300人的乐队一齐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很高的待遇。齐湣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过去了,只好偷偷逃跑了。其寓意是: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写了齐宣王和齐湣王听竽的不同方式和南郭先生的不同表现。教学上可侧重创造性复述的指导,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诸如“300人一齐吹竽时的场面、声势是怎样的?”“南郭先生请求参加吹竽队时的表情、话语是怎样的?”“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时的具体表现和混不过去的狼狈相又各是怎样的?”等等。
《买椟还珠》讲的是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把宝珠装在用名贵的木料雕成的盒子里,装饰得十分美观。郑国有个人出高价买下盒子,却把放在里面的宝珠还给了商人。其寓意是:看事物不能只重华丽而不追求实际价值。这则寓言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故事内容,后面是作者的议论。而寓意的揭示可从作者的议论中去体会概括。而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探究原因”的指导。即:“珠宝商为什么要把盒子做得很考究?”“郑国人肯出高价的动机是什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