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指生动的小故事。通常情况下学习寓言,必须先了解这个寓言所叙述的故事情节。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所蕴含的哲理,即寓意。而在语文课里学习寓言,除了要做到上述两点外,还要注意寓言中有哪些语言因素可以学习、训练和借鉴。这样,无论对教,还是对学,都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课三则寓言,包括了《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和《南辕北辙》,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三则寓言内容不同,蕴含的道理不同,行文的特色也不同,因而在教学中也应该采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方法,并有不同的侧重点。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齐宣王在位时,每次都要300人的乐队一齐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混在里面凑数,照样得到很高的待遇。齐湣王继位,要每个人单独吹给他听,南郭先生混不过去了,只好偷偷逃跑了。其寓意是: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文章采用对比手法写了齐宣王和齐湣王听竽的不同方式和南郭先生的不同表现。教学上可侧重创造性复述的指导,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诸如“300人一齐吹竽时的场面、声势是怎样的?”“南郭先生请求参加吹竽队时的表情、话语是怎样的?”“南郭先生装腔作势时的具体表现和混不过去的狼狈相又各是怎样的?”等等。
《买椟还珠》讲的是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把宝珠装在用名贵的木料雕成的盒子里,装饰得十分美观。郑国有个人出高价买下盒子,却把放在里面的宝珠还给了商人。其寓意是:看事物不能只重华丽而不追求实际价值。这则寓言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故事内容,后面是作者的议论。而寓意的揭示可从作者的议论中去体会概括。而教学的侧重点在于“探究原因”的指导。即:“珠宝商为什么要把盒子做得很考究?”“郑国人肯出高价的动机是什么?”等等。
《南辕北辙》讲的是有个要到楚国去的人,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他却坐着马车往北飞跑。当朋友提醒他时,他还自恃优势,强词夺理,继续背道而驰。其寓意是:办事要行动和目的一致。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再好的条件也是徒劳的。本则寓言多对话,故应侧重于朗读的指导。应注意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时的不同语调、语气。
二、教学要求
1。读懂课文,理解寓意。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不能只重表面华丽而不追求实际价值”、“办事要行动和目的相一致”的道理。
2。读、写、默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后“读读写写”中指定的有关词语。
3。会用“然后”、“越……越……”等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创造性地复述《滥竽充数》。
一、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课后“读读写写”中指定的词语。
二、检查交流,抓好基础训练
1。给下列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滥竽(jiānlàn)腮帮(sāisī)
买椟(màidú)北辙(zhéchè)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脾( )断( )雕( )
牌( )继( )难( )
3。全体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整齐和流利。
三、解题读文,整体感知内容
1。“竽”指什么?“滥”什么意思?谁在滥竽充数?他混过了吗?
2。“椟”指什么?既然买下了为什么又要去还掉?
3。“辕”指什么?“辙”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辕”借指什么?南辕北辙的结果怎么样?
四、分篇读文,揭示蕴含哲理
1。学习《滥竽充数》
①自由读本则寓言。
②填表:
③比较表格中的内容,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学习《买椟还珠》
①珠宝商把盒子做得十分考究的原因是什么?
②文章哪些词句写出了这个盒子的考究?
③郑国人出高价买椟还珠的原因是什么?
④从作者的议论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3。学习《南辕北辙》
①寓言中的那个人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
②为什么说“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他离楚国就越远”?
③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抓住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1。对《南辕北辙》进行朗读指导。
2。对《滥竽充数》进行想象训练。
六、布置作业,做到读练结合
1。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用“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南辕北辙”这些成语?
2。听写生字新词。
3。用“然后”、“越……越”造句。
4。在课外找一本寓言书来读一读。
《寓言两则》教案 篇2
重点:体会寓言寓意,学会创作寓言,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难点:寓言与童话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注意引导学生留意宙斯和赫拉的身份)
3.结果令赫耳墨斯满意吗?他值得同情吗?
4.分析人物性格,点明寓意。
5.小结写作特点。
6.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寓言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讲“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等有同样寓意的故事,开展交流活动。
(二)《蚊子和狮子》
1.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
2.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
3.点明寓意,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4.小结写作特点。
5.请学生说出知道哪些点明同样寓意的故事。(《龟兔赛跑》)
6.请给课文加上一个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
想
身价(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爱慕虚荣)
问
说明了自命不凡,爱慕虚荣的人,结果往往只会适得其反,遭到别人的轻视。
情节一波三折。
《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
胜 败
狮子———蚊子———蜘蛛
扬长避短 得意忘形
———骄兵必败
———构思精巧,拟人神似,描写生动。
教案点评:
寓言故事本身简单明了,因此不过多地揣摩字句,而要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上多下功夫。
探究活动
1.可把《蚊子和狮子》编排成课本剧,或者作为极好的朗诵素材,对学生进行朗诵指导,分角色朗读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2.学生搜集伊索寓言的相关资料,以及搜集优秀的寓言故事,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开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语文教案-《伊索寓言》两则
《寓言两则》教案 篇3
24.寓言两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以及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内容,体会寓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揠苗助长》。
2.学会本寓言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急于求成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学习两则语言。(板书课题)
2.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3.师解释寓言:寓言是用虚构、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
4.引导: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板书:揠苗助长)
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二、学习寓言及生字
1.讲述学习方法:这是我们第一次学习寓言故事。怎样才能学会、学懂呢?我们可以按照: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进行学习。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这个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话概述故事。
4.生字检查。
三、学习《揠苗助长》
1.过渡:同学们对寓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指导学习上半则寓言:
(1)指导学生集体朗读。
(2)请同学们想想,那个农夫“揠苗助长”的原因是什么?理解“巴望”一词的含义。
(3)从第一小节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
(4)禾苗实际上是怎样长的,那个人又希望禾苗怎样长呢?
3.过渡:他想出办法来了吗?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4.指导学习下半则寓言:
(1)指名朗读,边听边想农夫的做法是什么?
(2)提问:他的做法是什么?(板书:拔高禾苗)
(3)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理解“筋疲力尽”。
(4)他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板书:禾苗枯死)
5.揭示寓意:
(1)提问:这个人费了那么大的力气,禾苗怎么反而都枯死了呢?
(2)引导:同学们知道,禾苗的生长是有一个过程的,不是用力拔就可以长得快的。
(3)农夫“揠苗助长”的做法错在哪里?(板书: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
(4)仅仅是禾苗生长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吗?
6.指导朗读课文,引导背诵。
7.学习生字:
(1)请同学读生字。
(2)记忆字型,分析难写字
(3)师范写,学生书空
(4)描红
四、作业
1.读好寓言,体会寓意
2.预习《鹬蚌相争》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鹬蚌相争》。
2.学会本寓言的生字,理解课文中的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双方为了一点利益互不相让,可能会导致两败俱伤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以及它的寓意。
2.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
二、学习《鹬蚌相争》
1.自己试读课文,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3)想想看这则故事讲了什么?
2. 指名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3.自由朗读课文。
4.生通过自读,理解题目中的鹬蚌相争的意思。
5.指名说,教师板书词语。
6.同桌相互讨论已理解的词语,找出不懂得词语。
三、精读课文
1. 提问:1. 鹬和蚌在争斗时都说了些什么?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2. 指名读鹬蚌相争时的语言。重点指导:
(1)鹬生气了,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这蚌就要活活干死!”:读出鹬“生气”的语气。
(2)蚌毫不示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就要活活的饿死!”:3.引导学生体会“毫不示弱”的不同感受,读出不同的语气。
指名读,男女生对话读,师生分角色读。
4.两人一组做动作,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5.想一想: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
6.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并适当展开想像。
7.提问: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8.回顾历史故事。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9.体会寓言的魅力。
10.板书: 寓言
11.你还听过或看过哪些寓言故事?(生举例)
四、创编故事
1.出示图: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2.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五、作业
1.把自己新编的故事写下来。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寓言两则》教案 篇4
一、课文简析。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个人的羊被狼叼走了,他没有及时修补羊圈,等羊又被叼走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修好了羊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要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以后继续受损失。《揠苗助长》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为了使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用拔苗的方法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二、生字及笔画
(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
(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寓言: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街坊:同街巷的邻居。
后悔:为了过去的作为或为了没有做到的事而感到懊悔。
揠苗助长:意思是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巴望:盼望;希望。
焦急:指非常着急。
自言自语:指自己对自己说话。
筋疲力尽:意思是指精神疲乏,气力用尽。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五、近义词。
后悔——懊悔、劝告——劝说、巴望——盼望、焦急——着急、街坊——邻居、
筋疲力尽——精疲力竭、急忙——赶忙、终于——终究、自言自语——喃喃自语。
六、反义词。
后悔——无悔、明白——糊涂、筋疲力尽——精神抖擞、急忙——悠闲
七、多音字。
1、圈
[ quān ]圆圈、花圈。
[ juàn ]猪圈、羊圈。
2、转
[ zhuǎn ]转达、转弯。
[ zhuàn ]转圈、转动。
3、尽
[ jìn ]尽心、尽力。
[ jǐn ]尽量、尽管。
八、段落大意。
1、《亡羊补牢》
第1自然段,写了养羊人的一只羊被狼叼走了。
第2自然段,写了街坊劝养羊人修一修羊圈。
第3自然段,写养羊人目光短浅,认为没有必要修羊圈。
第4自然段,写养羊人又丢了一只羊。
第5自然段,写养羊人后悔没听街坊的劝告,赶紧修好了羊圈,羊再也没丢过。
2、《揠苗助长》
第1自然段,讲述了古时候有个人总是盼着自己田里的禾苗快快长大。
第2自然段,写了有一天,他想出了帮助禾苗长高的办法,并按照这个办法去做了。
第3自然段,写了他回家告诉家人,他让禾苗长高了一大截。
第四自然段,写了这个人“揠苗助长”的结果。
九、课文提问。
朗读课文。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1)亡羊补牢:羊逃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更怕不但不及时改正,而且还不断地错上加错,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自我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
(2)揠苗助长: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读一读,说说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他在田边转来转去。◆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分析:第一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赶紧”这个词,说明养羊人知道了修羊圈的重要性,急忙去堵窟窿。第二组中,第2句比第1句多了“焦急地”这个词语,写出了那个人希望禾苗快点儿长大的急切心情。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亡羊补牢事例:期中考试没考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赶快查缺补漏,争取期末考取得好成绩。
揠苗助长事例: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孩子小小年纪就被逼着学钢琴、学英语,还不停地为自己的孩子找培训班,找家教来补课,这样对孩子不但没有成效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厌学。
《寓言两则》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④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多角度概括寓意。
学习难点: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学习目标:①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②分析故事情节。
③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学生:熟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结合注释试着翻译。
二、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三、自学,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④复述课文大意
四、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成果展示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学生点评
六、课堂小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七、课堂练习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③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①分析故事情节。
②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
二、导入新课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三、自学研读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合作探究)
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四、成果展示(小组推荐回答)
五、拓展练习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七、课堂练习(名校课堂积累)
八、信息反馈
《寓言两则》教案 篇6
目标
1.理解故事,进一步了解作品中动物的特点。
2.知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自己的优点要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到。
准备
猴子、狗熊、大象、鳄鱼、蚂蚁卡片5―6套。
过程
1.说说这些动物。
――教师出示猴子卡片,请幼儿说一说喜不喜欢猴子,说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原因。
――把准备的动物卡片分别发给每一个小组,请他们讨论:喜不喜欢这些动物,为什么?
――每组幼儿派一个代表说一说自己组的讨论结果。
2.听听动物夸自己。
――刚才你们说了自己喜欢这些动物的哪些地方,动物们也知道自己的优点。我们听一听它们是怎么夸自己的。
――讲述故事,并按故事情节中的先后次序将动物呈现在黑板上。
――这些动物夸自己有什么特点?它们看别人呢?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夸自己的`优点是对的,但是夸自己时不能把别人说得什么都不好。
3.夸夸自己和别人。
――请幼儿夸夸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夸夸别人的优点。
建议
最后一个环节可根据幼儿自信与不自信的情况,引导幼儿选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我学会了跳绳,小朋友也学会了,我们跳得很好。”或“小朋友会讲故事,我也会讲故事。”要注意鼓励那些不自信的幼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长处,从而树立自信。
附:夸自己
有一天,一位医生来到森林里。他让动物们说说自己的长相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可以帮助动物们变得漂亮起来。
医生让猴子先说。猴子说:“我对自己的长相很满意呀。我和人一模一样,有四肢、有五官。我还比人多一条漂亮的尾巴呢。你们瞧,狗熊的长相才不好看呢。他长得肥肥胖胖,又蠢又笨。”
狗熊说:“什么呀,我的长相一点都不难看。我比猴子长得壮,我的力气也大呀。大象才难看呢!你们瞧瞧,大象的身子那么大,可是他的尾巴那么短那么小,好像长了一条猪尾巴,大象的耳朵那么大,鼻子也长得不像样子。”
大象听了很不高兴,他生气地说:“我的鼻子、耳朵和尾巴长得很好看,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请我去当滑梯呢。要说身体吗,鲸鱼才是长得太大太蠢呢。”
鲸鱼也生气了,他喷出一股水,高高地冲上天空。他说:“我是海里最大的动物。最厉害的鲨鱼看到我都逃得远远的。没有那么大的身体,鲨鱼会怕我吗?你们瞧,蚂蚁才长得不好看呢。蚂蚁长得那么小,让人看不清楚,一脚就把他踩扁了。”
蚂蚁虽然长得小,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长得难看。蚂蚁说:“谁说我长得不好看呀。猴子才真的难看呢。猴子说他和人长得一样,人的身上可没有那么长的毛呀,还有那么难看的红屁股,人也没有呀。”
动物们夸了一通自己,批评了一通别人,很开心地回自己的家去了。
医生没什么事可干,也回家去了。(根据拉封丹同名寓言改编)
《寓言两则》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去在南边的楚国,确赶着马车一直朝北走的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读懂两则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3.认识5个生字。
重点:体会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创设情景
学情:学生喜欢寓言,但其道理不明白。
教程:
一、自主学习。
让学生确定自主学习的目标方法,展开自学,教师在确立目标自学过程和自学中适当点拨。
二、讨论寓意。
1.联系寓言故事中人物的关键言行。
2.联系寓言故事中揭示的句子。
3.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
三、表演故事
可让学生选作
1.创造性复述故事
2.给故事中人物的对话填写旁白。
3.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检查识字。
五、推荐作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想去南方,却赶着马车朝北走,
不停劝告,越走离目标越远。
《寓言两则》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水滴石穿”
(一)激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许多故事的成语吧,这些词语内容非常生动有趣,你能把自己知道的成语说给大家听一听吗?抽生说。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寓言两则水滴石穿)。
生齐读课题。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
(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
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最好。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4、请一位女同学与刚才那位同学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师评:读得太好了。谁读得最好呢?生评。
6、师: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在黑板上给“男生”和“女生”下各画一面小红旗)。老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的时候要边读边想,课文里有哪些词不懂,用笔勾画下来,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等会儿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
(三)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1、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2、学生小组内讨论。
3、各组派代表提出不懂的问题。能当场解释的字词,采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解答,难一点的问题梳理出并板书:
(1)“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
(2)水滴怎么会把石阶滴穿呢?
4、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想你们能自己解答,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想想这些词的意思。自己再读,找答案。
5、师引导:有同学见过家门前的石阶被水滴滴出了一些小窝窝吗?请见过的同学来描术一下。
6、小组内讨论:“小滴真能滴穿石阶吗?”抽生说相信或不相信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请相信水滴能把石阶滴穿的一名同学来读水滴的话,试着用肯定的语气来读。另请“不相信”的一名同学来读石阶的话,试着用嘲讽不信的语气来读。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师评:两边的同学都读得很好,都可以画红旗。
8、出示多媒体课件,生认真看画面:“水滴一滴一滴不停地落在石阶上……,过了一年又一年,终于把石阶滴穿了。”
你们现在知道“水滴石穿”是什么意思吗?抽生说,师补充。你能用这个成语说一句话吗?
9、师范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生边听边想:(1)水滴和石阶谁的说法对?(2)水滴是怎么把石阶滴穿的?
(四)启发思考,明白寓意。
1、师小结:上课前老师说过了,水滴石穿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除了告诉我们水滴能把石阶滴穿这个内容外,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你从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生自由发言,师给予肯定,表扬。
3、师总结:同学说得真好。水滴石穿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停地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像水滴一样,朝自己的目标不停地努力进取,那么,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五)拓展延伸
你能找出与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吗?
(不屈不挠积少成多锲而不舍……)
二、学习“守株待兔”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还经学习一篇有趣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大家齐读课题。
2、想一想,“株”是什么意思?“待”是什么意思?“守株待兔”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抽生说。
3、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呢?想要知道吗?请大家翻开书,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认读生字词: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农夫、窜出来、撞死、树桩、拎着、喜滋滋”。
3、指导书写:窜、撞。
4、小组检查朗读情况,一人读一段,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三)深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读完后,抽生讲故事大意。
2、再一次朗读课文,勾画出写农夫内心活动的句子。抽生读。
3、指导朗读: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农夫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读书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高兴)用什么样的感情和语气来计?(快乐的,喜滋滋的)
4、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5、哪位同学愿意起来读一读?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完后请学生评价读得怎么样?(表情、语气、感情)
6、你能读得比他还好吗?再抽生读。师评:两位同学都读得很好,结合最后一句,同学能不能加上什么动作神态,绘声绘色地读这一段。
学生组内练习朗读。
7、请全体同学起立,一齐朗读这段,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神态。
8、想一想,农夫心里还可能想些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汇报发言。
(四)读想结合,表演课文
1、自己读第三段,体会农夫感情。
2、你能把农夫心中的希望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可以加上动作说。抽生说,师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3、农夫的希望实现了吗?读最后两句话,想一想,农夫这时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失望)应该怎样读?试着读一读。
4、再读课文,想一想,读这一段时,情感有哪些变化?
应该怎样读?(由充满希望到失望)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抽生读,齐读。
5、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农夫说些什么?小组讨论。指名说。
师小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老师也想对农夫说:你不应该把偶然发生的事当成必然会发生的事,不要再等了,赶快种田吧。
6、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收获真多,想不想演一演这个故事?你可以按原文来演,也可以创造性地演。
(1)学生组合小组,排练课本剧,师巡视指导。
(2)学生表演课本剧。
(五)拓展延伸
1、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和父母合作表演“守株待兔“。
《寓言两则》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寓言两则》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奚落
轻蔑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
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两则》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初步练习浅显文言文的阅读。
3、学习几个文言实词与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1、3
学习方法:诵读、讲读、讨论交流
学习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阅读序幕
寓言故事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最凝炼的精神财富。寓言故事篇幅虽短,寓意却非常深刻,它对我们的精神修养的培养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就记载着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引入对《韩非子》《吕氏春秋》的'简介)。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选址《韩非子》和《吕氏春秋》中的这两则寓言故事--
二、阅读主场
(一)教师讲解文言文诵读的基本要求,并范读课文。
1、读准字音(通过注释、字典了解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的正确读音)。
2、读准停顿(通过注释、字词典或其他参考书,了解短语和句子的含义,不把短语和句子读断)。
(二)学生先独立进行诵读练习,再互相读给学习小组的同学听。
(三)讲解两则寓言故事。
1、讲解时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句子。
《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鞋)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买鞋的郑人)
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用脚试试)
先自度其足(量长短)置之其坐(通假字,“座”)
至之市(到)吾忘持度(尺码)
反归取之(通假字,“返”)市罢(停止)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不相信自己)
《刻舟求剑》:
遽契其舟(雕刻)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这里)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反问固定格式,不是……吗?)
2、随意抽两三个学生复述故事。
(四)学习小组合作自选一则寓言故事,作尝试翻译练习。翻译结束后在班上交流,其他小组对所交流的翻译进行评述(翻译是否准确,是否有遗漏,语言是否流畅)
参考译文:
《郑人买履》--有个想要去买鞋子的郑国人,(到集市前)先测量了一下自己脚的大小,可是去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他拿到鞋子的时候说:“我忘了带尺码。”于是赶回家去拿尺码。等他再来到集市时,已散场了,他自然没能买到鞋子。别人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脚试试大小呢?”他回答道:“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有一个过江的楚国人,他的剑在船行驶的时候掉到了江中,他立刻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掉入水中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是行驶的,剑是不动的,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自由发言。
如果你是那个想要去买鞋的郑国人,或者是那个过江的楚国人,一定不会像他们那样愚蠢的说话和办事。那么,现实生活中真有那样的人吗?
(六)由上面的自由发言引出对寓言寓意的讨论交流。(仍以提问方式展开。讨论前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
这两者寓言故事的内容(或要反映的寓意)有何相似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
主人翁都办事不灵活。
不同点:
《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不相信实际的人。
《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不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改变看法或做法。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探究练习”二、三。
(二)讨论学习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家庭合作练习作业:
向家长流畅背诵两者寓言故事,请家长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他们对这两则寓言故事的理解或看法,以“有感于”(填写其中一则寓言的题目)为题写一段话。
《寓言两则》教案 篇12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3.教育学生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有可能攀登到光辉的顶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求治到不治的经过。
学习难点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活动1.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你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神射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初解课文。
活动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对字词有哪些质疑?学习生字,释词掌握识字方法,理解重点词识字释词。
活动3.再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两则寓言各讲了件什么事?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件什么事读文交流,汇报成果了解寓意。
活动4.细读课文,理清故事内容飞卫让纪昌分哪两步练习眼力呢?读文讨论讨论并回答深入理解寓意。
拓展升华你对两则寓言的体会是什么?分组讨论各小组选代表回答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你认为蔡桓公怎么样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2.你觉得是什么害了蔡桓公的性命?
3.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蔡桓公(讳疾忌医)
皮肤小病不信
请治皮肉之间不高兴比理睬
肠胃非常不高兴
不治―深入骨髓浑身酸痛---病死
作业设计
1.将下面技能与其基本功搭配连线。
射箭练腕力
唱歌练基本招式
书法练眼力
武术练丹田之气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