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精选2篇)
中等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篇1
黄 慧 朵
一、重视、研究和解决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
由于受社会消极因素、家庭不良环境、学校教育失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自身固有的各种弱点,内外两方面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当今中学生特别是身处升学重压之下的普高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由于出现心理偏差又不能得到及时疏导而引发的中学生出走、自杀、犯罪等恶性事件屡有发生,引起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的金华市高中学生杀母碎尸案就是典型案例。更有少数学生由于其心理偏差没有引起老师、家长的足够注意而日益加重,最终导致精神崩溃而不得不终止学业。而更多的学生则带着沉重的心理负荷在学业上苦苦挣扎,但收效甚微。我仿佛听到他们的内心正在嘶声呼喊:“老师,帮帮我!”。发生在自身边的一个又一个残酷的事实,使我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尽早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是多么重要!
几年来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因患严重的心理疾病而最终不得不退学甚至就医的几个学生,没有一个是差生,也没有一个是优生,都是平时认认真真,不声不响,班主任最省心、放心的中等生。我还发现:在与学生谈心过程中,动不动就爱哭鼻子的也是中等生,只要心灵的闸门稍稍开启一下,他们的眼泪就象断了线的珍珠似的涮涮流下来,似乎心里的苦水早已满得装不下了。每当此时,我的心灵就为之震颤不已,也惊愕不已。诸如此类现象的发生,促使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明显的心理问题往往发生在平时看起来“毫无问题”的中等生身上?这难道是偶然的吗?中等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到底如何?我们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中等生的了解关心够了吗?某些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避免?为了尽快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开始特别关注那些平时最不需关注的中等生。一次次谈心、家访、侧面了解,我努力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他们长久封闭的心灵之门一一向我打开时,我吃惊地发现:这些看起来“毫无问题”的中等生却是问题丛生!特别是心理问题,其严重程度明显要超过优生和后进生,有少数同学已到了需要进行专门的心理治疗的程度了。单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点来说,中等生无疑是学校家长和老师最需要关注的群体,其原因其实很简单:相对于优等生和后进生,中等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和精神压力更大。他们是班级的主体,学习上有一定基础,将来班级升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们,所以老师对他们抱有极大的期望,同样家长对这部分学生也怀着极大的期望,往往在有意无意中给他们加压。而他们自己也同样怀着较大的希望,希望自己能不断进步,力争摆脱中等生的位置。为此他们往往表现得十分懂事,学习上特别刻苦用功,甚至废寝忘食。但由于学习基础、方法、能力和先天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欠佳,一次次冲击都不能如愿,甚至倒退,最终使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把一切失败的根源都归结为一个字:笨。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以及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更要命的是,这些学生的性格往往内向,平时安分守已,表现良好。所以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班主任老师为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再加上受“抓两头,带中间”的传统教育格局的影响,往往没有对中等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更谈不上及时的心理疏导,导致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少数学生甚至发展成为精神病患者。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如果单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点来说,中学生无疑是学校、家长和老师最需要关注的群体,重视、研究和解决中等生的心理问题已迫在眉睫。这应当成为学校、家长、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共识。
校园暴力心理教案(精选3篇)
校园暴力心理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教育学生学会如何防雷电。
2、锻炼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3、通过表演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并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安全知识。
二、活动准备:
(1)模拟大树一棵。
(2)模拟电线杆一根、电线一条。
(3)模拟房子一座。
(4)用银色的包装纸剪成一条条细小的长带。
(5)小兔子头饰(若干)。
(6)篮子一个。
(7)音乐《下鱼了》。
(8)自编儿歌一首《安全避雷电》。
三、活动过程:
1、导入
今天,小朋友邀请我们到他家去做客,现在我们出发吧。
2、躲雷雨闪电的情景。
(1)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传来一阵雷雨闪电的声音(用录音机播放音乐)孩子们,下雨了,打雷啦,赶快躲",仔细观察孩子们躲在哪里。
(2)雨停了,继续走,来到了家里坐下,他妈妈热情招待我们。
3、围绕刚才躲雷雨闪电的情景进行提问:
(1)刚才我们在半路上遇到什么事情啦?
(2)今天小可爱也遇到了像我们同样的事情,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做的,好么?
4、观看课件《如何防雷电》
5、围绕课件内容与幼儿展开讨论。
(1)故事里的小可爱她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2)小哥哥又是躲在哪里避雷雨闪电的?
(3)小可爱、小哥哥,谁做得对呢?
四、教师小结。
1、不可以跑到大树下躲避雷雨闪电。
2、不可以躲在高危的地方。
心理活动教案(精选15篇)
心理活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懂得心理活动描写就是要写出人物真实的内心感受。
2、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在叙事性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方法具体、生动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探究、交流、练习
教学准备:
搜集心理描写的精彩片段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预备素材
1、引导学生回忆小时候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时的感受和发考卷时的感受。
2、师小结得定义:心理活动描写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用文字描绘出来。
二、赏析心理描写片段,感知其作用
1、学生将课前准备的精彩片段在学习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揣摩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巡视。
2、教师出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对索比的一段描写:
索比对自己的马甲从最下一颗纽扣之上还颇有信心,他修过面,上衣也还够气派,他那整洁的黑领结是感恩节时一位教会的女士送给他的。只要他到餐桌之前不被人猜疑,成功就属于他了。他露在桌面的上半身绝不会让侍者生疑。索比想到,一只烤鸭很对劲——再来一瓶夏布利酒,然后是卡门贝干酪,一小杯清咖啡和一只雪茄烟。一美元一只的雪茄就足够了。全部加起来的价钱不宜太高,以免遭到咖啡馆太过厉害的报复;然而,吃下这一餐会使他走向冬季避难所的行程中心满意足、无忧无虑了。
学生读后师引导:这段描写让你感受到了索比什么样的心情?(急切希望去监狱、为自己的计谋得意、胜券在握)比较一下,这样写和直接写“索比是多么希望能去监狱啊”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儿童心理成长教育教案范文(精选3篇)
儿童心理成长教育教案范文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他人生气的原因。尝试用各种正确的方式排解不开心的情绪。
2、感受豁达开朗的快乐,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准备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PPT。
2、相关前期活动“说说你的烦心事”,幼儿通过绘画、简单文字等形式记录自己的烦恼事,教师将幼儿的'这些烦心事做成一个记录本。
3、改编故事《消气商店》(附后)。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播放鞭炮声)师:这是什么声音?人们遇到什么事情会放鞭炮?(告诉幼儿一家新商店开张了。正在放鞭炮。)
2、猜猜“开心商店”会经营什么。
二、设问想象
A/1.师:熊哥哥怎么了?(PPT播放熊不开心的图片)
2.播放录音。(以熊哥哥的口吻说:我拳击比赛输了,觉得非常失望。)
3.教师解释什么是拳击比赛。
4.师:熊哥哥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小狐狸,会想什么办法帮熊哥哥消气?
5.师:看看小狐狸用的是什么办法。(PPT出现熊哥哥打沙包的图片)
6.师:狐狸想的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启发幼儿了解打沙包不仅能让熊哥哥的心情得到释放,而且还能锻炼他拳击的本领。遇到困难,应该想办法解决,而不是退缩。)
B、师:鹅小姐有什么烦恼?(PPT出示鹅小姐不开心的图片,请幼儿猜测设想。)
2.师:如果你是小狐狸,会想什么办法帮鹅小姐减肥呢?
3.师:看看小狐狸用的什么办法,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PPT演示小鹅跳绳的图片)
4.师:听听鹅小姐是怎么说的。(播放录音,以鹅小姐口吻说:每天跳绳100下。相信我一定能减肥成功,穿上漂亮的花裙子哦。)
教育笔记:如何消除孩子的胆怯心理
在我们成年人的眼里,有一个思维定势:男孩子就应该大方、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其实不然,男孩子也有自己所畏惧和不可轻易触及的东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信心和安全感。
案例一:在平衡木上稳稳前行,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可是我发现我们班昊初小朋友,每每走平衡木,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胆小?身体不平衡?我带着疑问走近孩子。我观察到:每当他走上平衡木的时候,都很吃力,接着就是慢慢的移动,从不敢大走一步,同时,脸上一副紧张而又认真的表情,额头还不时冒出一些小金珠。这时,我试图去牵他的小手,他脸上有了笑容,貌似轻松了许多。于是,我有意识的拉着他的小手加快了步伐,可是,我明显感觉到他在紧紧有力的抓着我的手。原来孩子是真的害怕,害怕会掉下来!
案例二:帅气、可爱的晓泽小朋友,也有类似的经历。一次,在大操场玩,结束的时候,我让他把玩具放回原来的地方,平时爱帮助老师的他,这次却迟迟不肯去,我有点纳闷。师命难违,最后还是去了。他每走一小段路,就回头看看我,嘴里大声说:“老师,你别走,等着我!”声音掺杂着哽咽。奥,原来是怕老师走了,留下他自己。
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案例均表现出了孩子的胆怯心理。这种心理,是长时间养成的,主要是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比如,过度限制孩子的活动,不准孩子单独外出,不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伙伴,造成孩子不合群,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父母过分娇宠孩子,事事包办替代,使孩子丧失锻炼的机会等等,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消除这种胆怯心理呢?
教育笔记:别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要
今天,孩子们入园后都各自在区角里玩着,可我发现可可小朋友自己在偷偷的抹眼泪,我以为肯定是她和小朋友抢积木了,才哭泣。可经询问,才知道是因为换老师了。
以前听小班的老师说过,可可的适应能力很差,又内向,不爱说话,刚上幼儿园时可是费了不少周折。了解原因后,我和可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使她消除心理上对我的恐惧,让她知道,我和她以前的老师一样爱她,喜欢她。